本报记者 王泳
扼锁咽喉的太原三关,古栈道周边的天门七十二景,明清晋商“茶马古道”……这些承载着历史风云的名胜古迹,是三晋大地的符号和象征。
“采用考古与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的方式将这些遗迹予以复原、保护、活化、再现、传承,形成太(太原)忻(忻州)经济区的文化标识。”8月5日,太原市政协委员、民革市委会副主委钟群在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上呼吁,尽快开启深研“太忻史迹”,重现历史荣光盛景。
今年年初,太原市政协将加快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列入年度协商计划,并组建政协委员、智库专家参加的课题组,连续四个月围绕主题开展系列调研并多次召开座谈会,借鉴京津冀、长三角、长株潭、西咸、成渝、大湾区及胶东六市等省市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
5日下午,在太原市政协常委会会议上,委员们纷纷围绕“加快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建言献策。于是,出现本文开头的一幕。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位于山西省南北向大西发展轴和东西向雄忻发展轴的交汇节点,是山西中部城市群融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承担产业转移的门户区域。委员们认为,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为经济区创新驱动发展、内外联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针对太忻一体化优势资源分析时,调研组的结论是: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太原片区)门户区位突出、发展腹地广阔、生态环境优越。
2021年,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成立后,太原市政协协助政府围绕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助推各类政策和资源快速集聚,以及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形成强势起步的态势。
太原市政协委员、民进市委会副主委阴燚认为,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对于带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强势崛起,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应改革创新、率先突破,全面提升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引领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
“我们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互动上的短板,导致在打造同一领域产业聚集的效应方面显得协同不力,影响山西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阴燚建议,尽快规划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图谱体系,制定出台扶持产业链发展的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
“还应形成以数据要素为主要引导的经济区域布局,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积极打造数字太原典范区域,推动数字赋能太忻一体化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太原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张宁容说。
太原市政协委员、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张仙丽表示,职能部门应紧扣已经开工的重大项目需求多维度、多层次精准对接专业人才,提高匹配度和有效性,实现产业与人才同频共振,助推产才深度融合。
太原市政协智库专家白建顺也认为,应尽快建设“两型”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开发与配置的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企业信用体系的企业认定为依据的迁移、落户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完善依附企业的非住所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外地产业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的目标。”太原市政协委员、市海联会副会长渠涓建议,政府部门应激活传统产业的绿色产品需求,实现清洁高效生产,促进经济高效能、低能耗和原材料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委员们认为,创新建立区域性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区域环境治理一体化体制机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而言尤为重要。委员们希望,全面开启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北引擎”,带动太原经济腾飞,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