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在线

家教畅销书:

少点裹挟 多些赋能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10日   第 11 版)

作者:姬甜甜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生”“坏脾气的父母,毁掉孩子的一生”“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如今,家庭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类似话语也常常出现在家庭教育类畅销书中。

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调研显示,在图书市场,销量超10万册的家教类图书约占总数的30%,周期超5年的家教类图书约占总数的53%。我们对全国近千名家长的随机调查发现,读过10本以上家教类畅销书的家长占比高达20.18%。由此可见,“照书养娃”正在成为一种新型养育方式。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照书养娃”,这说明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这是个好事。但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潜藏的问题。

■ 现象:“照书养娃”=“子女成才”?小心书中隐藏的“贩卖希望与制造焦虑”陷阱

家教类图书的盛行与现代家长对“科学育儿”的青睐有很大关系。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西方养育理念的渗透,我国出现了一大批“在教育子女时既不愿意沿袭父代教养方式但又对如何做好父母深感迷茫”的家长。这些家长在与过去传统观念决裂的同时,对科学育儿极为推崇,渴望从饮食、心理、学习等多方面得到专业指导。作为消费市场和大众文化的产物,部分出版社很好地抓住了当下的“家长期待”“中产焦虑”等特点,生产了一批又一批的家教类图书。

为确保一本书能够畅销,出版社常常会利用封皮和书腰作为噱头。比如,“孩子的毛病就是家长的毛病”;“高升学率辅导机构的制胜秘诀!”……这些话语以浮夸和神秘的表达方式,暗含着父母决定论的家庭教育理念。对家长而言,则是一个不断制造焦虑与贩卖希望的循环过程。

这在无形中加剧父母的恐慌和焦虑,生怕因家庭教育科学性欠缺致使子女“输在起跑线”上,难以在学校中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当家长看到畅销书中宣传的各种培养子女成才的“技巧”“窍门”时,很容易陷入“不想学但又不能不学、不可不学”的无奈境地。现实中,很多家长简单地将“购买家教类畅销书、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子女成才”三者画上等号,他们通过片段式的阅读获得一些补偿性快感,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自己孩子身上试验,希望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 调研:家教畅销书重理念常识的普及但缺乏系统整合

我们根据京东、当当等购书平台的销量排行榜,以及樊登读书会上推荐的家庭教育书目,综合进行了选取,挑选出当前市场热销的100本家教类畅销书。经过认真分析发现,在这100本畅销书作者中,有教育学、医学、心理学三大学科背景的占81.3%。从作者的国别分布来看,国外作者占比高于国内作者。其中,国内作者占比达46%,国外作者占比达54%。在国外作者群体中,美国作者占比最高,达36%,日本其次,达11%,英国次之,达3%。

我们对市场上热销的100本家教类畅销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教育学类的书籍含家长教育方式、青春期、学习习惯、亲子沟通、学业成绩和成长问题六大主题;医学类含分娩与新生儿护理、日常护理与保健常识、早教建议、喂养常识、婴幼儿情感、辅食与营养健康、早产儿抚育、婴幼儿发育规律和儿童社会性发展九大主题;心理学类含原生家庭、儿童能力、家长教养方式、青春期、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六大主题。

从专业视角来看,教育学类书籍的话语聚焦在儿童观与学校教育方面,医学话语集中在孕产医学服务和科学育儿方面,心理学话语围绕儿童发展和亲子关系建设展开。然而,现有学科视角下的知识主题处于一种割裂状态,如教育学类重“教”轻“育”,侧重于对成绩、习惯等的培养,缺乏对“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整体性的把握”;医学书籍,侧重于孕期指导和婴幼儿抚育常识的普及,缺乏对儿童异常行为的早期干预、儿童行为与心理解读;心理学类过度聚焦在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决定论等方面,忽视对儿童个体能动性的肯定。

■ 警惕:被“父母决定论”裹挟的“好家长”

无论哪个学科的知识主题,都离不开对“好家长”形象的刻画。因此,在家教类畅销书中,关于“好家长”的画像比比皆是:如“用正向的方式,与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用‘家长的信任’激发孩子的自信”“智慧的父母,首先会耐心听孩子说话”。与“好家长”相对的则是“坏家长”,如“太投入和过多插手,甚至想要替孩子完成所有事”“秒表家长(形容每一秒钟家长都要催)”。在某本书中,作者甚至总结了“自恋型父母”“放纵型父母”“都是为你好型父母”等12种容易给孩子造成情感忽视的“坏家长”类型。

针对父亲缺席,畅销书试图建构出一个“参与家庭育儿助益事业发展”的理想父亲形象。“成功爸爸”樊登认为,“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可以力量与温柔同行”,澳大利亚著名医学教授布鲁斯·罗宾森在全澳洲乃至英联邦国家发起关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关键作用的大讨论,并提出“做个好爸爸,对你的工作也有帮助”。这些成功经验向公众证明了“男人的成功不仅仅是在事业上,更是在家庭教育中”。

相较于理想爸爸,理想妈妈的形象建构更加复杂、多元。传统社会赋予妈妈的职责已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超级妈妈”的新要求。一方面,新手妈妈需要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所倡导的各种的精细化育儿方法,生怕出现些许差错;另一方面,书中所倡导的育儿理念,如强调婴幼儿的主体性、保护孩子好奇心、尊重孩子个性等,都加剧了母职的密集化。如今,好妈妈要扮演家庭、学校与市场之间的枢纽,要有眼光、有见识以确保子女能够“赢在起跑线”。

■ 建议:少传播点“父母决定论”,多“为家长赋能”

成为“好家长”被视为成年人不断改善自我行为、自我成长的过程。然而,对“好家长”的过度强调,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被异化为“父母决定论”,加剧了当下的家长焦虑。

“亲子关系决定孩子的一生”“坏脾气的父母,毁掉孩子的一生”等话语在家教类畅销书中有很多。几乎每一本书中都有专家或成功家长指导读者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如何成为优秀的家长……同时也提醒读者:家长的表达方式、情绪管理、亲子关系甚至是无意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给孩子成长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这使得一些家长(尤其是妈妈)唯科学、唯专家、唯权威,生怕因自己的失误而给孩子发展带来伤害。为此,她们努力学习如何喂奶、如何教孩子睡觉、如何用科学的方式与孩子说话、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当科学知识代替经验、家长的训练盖过孩子的能动性、最本真的亲子关系需要用技巧、窍门来维系时,亲子沟通风险被过度放大,亲子冲突、婆媳冲突、夫妻冲突等家庭矛盾也随之产生。“直升机妈妈”“母职经纪人”的出现,使得人们不禁发问“当妈为何越来越累、越来越难?”

亲子沟通风险有助于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提升家长自身的教育能力和素养。但若过度强调,则演变成了“家长决定论”,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所有举止行为都将对孩子日后生活和未来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换言之,父母要对孩子的所有结果负责。“风险社会在歇斯底里和漠不关心之间来回移动”,这一判断或许可成为当前家庭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一部分家长排斥育儿经验和常识,过度焦虑和依赖科学知识;另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成长不管不问、放任自由。

不可否认,在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家庭教育专业化发展力量较为薄弱的当下,家教类畅销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科学育儿的需求,推动了家庭教育知识生产主体的平民化、公共性,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面向实践应用的知识链。需要注意的是,畅销书应多一些“为家长赋能”,少一些“父母决定论”,让家长在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的同时增强自我效能感,肯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可以预见,在今后会有更多的家长选择通过阅读畅销书来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对图书市场而言,伴随着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家教类书籍的甄别能力会越来越强,那些拼凑性的图书将会在转瞬间被淘汰。如何寻求家教类图书从“畅销书”到“长销书”的转变,是机遇也是挑战;对家庭教育研究者而言,将学术研究成果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提升家教类畅销书的整体质量,并回应社会需求、解释公众困惑,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对管理者而言,寻求一种“既支持又理性”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疏”而非“堵”,加强对家教类畅销书的管理,利用畅销书来为广大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切实解决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难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题中之义。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家庭建设研究院。该文为教育部委托课题“鸡娃”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研究成果。)

2022-08-10 姬甜甜 家教畅销书: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138.html 1 少点裹挟 多些赋能 29,138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