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连玉明
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从未像现在这样急迫。首都发展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统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根本要求。今后应以构建京畿新区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为重点,高质量推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形成京津冀地区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发展格局。
首先,要审视京畿新区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中的战略地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京津冀面向未来30年的发展目标。都市圈是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经阶段。为此,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首都都市圈发展不同于一般的都市圈战略,更担当着大国首都发展的战略责任,需要建立一种更具全球性意义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空间组合模式,要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竞争和合作,形成强强联合的经济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2021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城市副中心要“引领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质量样板和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强调城市副中心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在产业协同发展中发挥桥头堡作用。北京城市副中心要真正发挥这种作用,就应实施大国首都战略和国家新区战略,推动建立京畿新区,让城市副中心从行政中心走向包括经济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在内的城市功能中心。京畿新区应在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双向发力,成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从而进一步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其次,以京畿新区为核心打造京津、京雄科创走廊,构建形成雄安新区、京畿新区、滨海新区“三区鼎立”新格局。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建设京畿新区,首要的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打造京津、京雄科创走廊,构建形成雄安新区、京畿新区、滨海新区“三区鼎立”新格局,为引领首都发展、撬动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提供战略支撑。通过京畿新区的建设,进一步打通京津冀三地科技资源、科技创新服务,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一体化发展,打造一个京津冀区域的副中心城市。
此外,要推动中国(京津冀)自贸港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协同创新战略制高点。在经济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商品、服务、资本和各类资源的全球流动受阻的背景下,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绝不是为了封闭,而是要更加开放。自贸区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试验田。201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2020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这样一个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的基础上,需进一步以推动京畿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北京、天津、河北三大自贸区联动创新。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投资领域改革、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产学研合作、数据互联互通等,推进三个自贸区政策互通互鉴,强化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交流,共同推出一批创新型、引领型自贸区改革成果。把三个自贸区的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到京津冀腹地区域,充分发挥腹地和市场广阔优势,推进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国际化,在京津冀地区形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双循环”中发挥重要支点和战略链接作用,为建设中国(京津冀)自由贸易港奠定基础。自贸港应突出包括货币流通、货物人员流通、信息流通等在内的“全方位开放”,同时在法律、监管领域推动改革,抢占下一代贸易制高点,形成京津冀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平台。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