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裕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对外友好界委员集体提交一件界别提案,名为《关于逐步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的提案》。
在此前的多次调研和交流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泉作为召集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得到了对外友好界委员们的重要支持和鼓励。这件提案也成为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
为此,本报记者特别专访孔泉委员,讲述提案背后的动人故事。
让“国宝”回家
“我到现在,经常想起龙门石窟当中,那些没有佛首的佛像的样子。”开门见山,当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孔泉谈起撰写《关于逐步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的提案》初衷时,这位从事外交工作46年、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风度翩翩的外交家,不免深深动容。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诸朝的营造,断续修建长达400多年。其分布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佛塔70余座的庞大古代雕刻群。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去年夏天,对外友好界委员为落实全国政协主席会议要求,到河南调研。其中重要一站,就是洛阳龙门。”孔泉介绍道,除卢舍那大佛以外,当时,有一尊佛像因其呆萌的形象成为“网红”,被游客亲切地称为“剪刀手大佛”。这尊“剪刀手大佛”原本位于“宾阳三洞”中最北端的“宾阳北洞”中,是一尊阿弥陀佛。他端坐在方形座上,左手下垂,右手向前伸出两根手指,看起来非常像现在人们拍照时摆出的剪刀手手势,特别可爱。当时,很多游客都在与这尊大佛合影拍照,这里也是龙门石窟中人气最高的网红打卡地点之一。
在调研中,很多委员都观察到,这尊阿弥陀佛后面的一尊佛像,佛身犹在,佛首缺失。孔泉就下意识地问当地工作人员:“这尊佛像的佛首哪去了?”那位工作人员对他们说:“佛首是被盗走的,如今还保存在日本。”说着,他拿出手机,将佛首的照片拿给委员们看。
“当时,我们的心情啊,真是五味杂陈。”孔泉感叹道:“一边是在龙门石窟众佛像中间,没有佛首的伟岸佛身,一边是保存在环境幽雅、灯光柔和的博物馆中,安静慈祥的佛首。两种情景的强烈对比,实在让人感到非常难受。”
后来,委员们了解到,龙门石窟虽然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之多样、雕刻之精美、蕴含之丰厚而蜚声中外,但伴随而来的是多年的破坏、盗掘、偷运。据统计,单单是石窟集中的龙门西山被盗痕迹就多达780多处。
当时,就有很多委员在说,这件事情一定要重视,要集体想想办法。调研考察的路上,委员们就一直在不停地讨论研究。最后,大家一致同意联合提案,商量一下具体应该怎么办。孔泉解释道:“因为我是对外友好界的召集人,所以,就在2022年全国两会当中,代表对外友好界委员提出《关于逐步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的提案》。”
最大的心愿
《关于逐步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的提案》中重点统计道,近年来,虽然我国建立的打击追缴走私文物联合机制,遏制了盗墓走私的猖獗势头,但对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掠夺等非法手段而流失海外的大量珍贵文物,追索却鲜有成果。
据估算,目前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大概有1000万件到1500万件,其中一、二级文物达到了150万件到200万件。
在撰写提案的过程中,孔泉回想起了几件特别难忘的往事,都与海外流失文物有关。孔泉回忆说:“在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期间,我曾经应邀到枫丹白露宫参观。当时,在密室一般的中国馆里,我看到了一尊非常精美贵重的铜胎掐丝珐琅麒麟,这是来自圆明园的文物。看到它的第一眼,我的感受就特别震撼、心情特别复杂。到现在,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麒麟的样子。它张嘴作嘶吼状、跃动有力,栩栩如生。而且,它通体填海蓝珐琅为地,掐铜丝作鳞纹,以宝蓝珐琅点缀,颈部饰以绿鬃,眉毛胡须皆外展鎏金,异常生动而华美。”
枫丹白露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之一,其风景绮丽、古迹众多,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其始建于12世纪,是曾经法国君主的城堡和宫殿。1981年,枫丹白露宫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
其中,枫丹白露宫中国馆收藏有历代名画、金银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
2015年,枫丹白露宫遭遇盗贼洗劫,盗贼不到早晨6点就溜进博物馆,7分钟内即逃离现场,而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枫丹白露宫中国馆15件珍贵展品失窃,其中,就包括这件铜胎掐丝珐琅麒麟。孔泉说:“我当时在国内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震惊、非常痛心。直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情,都觉得非常难过。”
还有一件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发生在吉美博物馆。吉美博物馆是世界上以收藏东方文物著称的著名博物馆之一,由爱好艺术的里昂实业家埃米尔·吉美创办,是世界著名东方艺术博物馆。
“我在吉美博物馆参观时,曾经看到过非常精美的敦煌写经和佛教幡画。这些敦煌文物,是20世纪初伯希和从我国敦煌弄走的。”孔泉回忆道:“看到这批文物的时候,我的心情也非常复杂。精美的敦煌文物,虽然保存在良好的博物馆环境中,却百余年来一直远离故土。这些文物,一方面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灿烂璀璨,但另一方面,却又让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分离之痛。”
“还有一件关于海外流失文物的事情,就是2008年时,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在法国上拍。”孔泉回忆道:“当时,佳士得拍卖行对外宣布将对外公开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当时,孔泉上任中国驻法国大使不久,北京奥运会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筹备期间,海外流失文物问题变得深刻且复杂,明显涉及外交、文化、司法等等多个领域,牵动着全民族的神经,又在协调、流程、做法方面颇具难度。
随后的2009年2月,蔡铭超在法国巴黎拍下了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随后,蔡铭超表示不会付款,并称自己只是尽到了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国际舆论随即又陷入漩涡之中。当年3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回应兽首拍卖事件,认为坚持拍卖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违背了国际公约精神和文物返还原属国的国际共识。
时间又过了5年。2013年4月,法国皮诺家族掌门人来到大使馆,表示已经从文物原持有人手中买下这两件兽首,为了避免炒作,向孔泉做了通报,表达了无偿捐赠给中国的意愿。双方就兽首回归事宜进行了积极沟通与联系,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捐赠仪式,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终于“回家”。
整件事情,恰好发生在孔泉担任中国驻法国大使期间。但是,中国外交人员的身影并没有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所以,人们很难知道他们在其中的斡旋、努力、坚持和多方协调沟通的故事。
“我一直记得故宫博物院在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所举办的一场交流展览的名字,叫做‘重扉轻启——明清宫廷生活文物展’。重扉轻启,意为将昔日禁卫森严的皇宫中的一道道门扉徐徐打开,让观众徜徉其中。”孔泉回忆道,2011年,这场展览作为故宫与卢浮宫合作协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和2008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卢浮宫·拿破仑一世”展的交换展览,带给观众的不仅是精美的传统文物呈现,也更加生动、更加直观的促进两国民众深入交流。
“富有诗意的文物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历史沉淀的深入呈现,也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巩固了友好合作的基础。”孔泉认为:“在未来,随着展示方式的多元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逐渐升级,文化交流活动将更为频繁、更为多样的跨越时空阻隔,成为各国人民深入了解、深度交流的沟通方式。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
“上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让海外流失文物可以安全回家,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孔泉说道。
深刻且复杂
海外流失文物追索,首先应有完善的法治保障。“建议在文物保护法中增加追索流失文物条款,明确追索主体和职责。对于历史上非法出境的文物,声明国家保留追回的权利。对被盗考古类文物的流失,应明确此类文物属国家所有,便于有效利用国际法机制展开追索。”孔泉表示,还应修订文物出入境等相关制度,做到既管得住文物的非法流出,也应管住外国文物的非法流入。
尤其是在海外文物追索的法律方面,一定要重视申诉链条的完整性问题。要以正式书面的形式,在历史上留下印记,在漫长艰辛的追索过程中留下我们的声音和证据。
在完善法治保障、文物追索步骤的同时,《关于逐步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的提案》建议,在国际合作层面,有关部门要同遭受同样命运的主要文物流失国深入协商,形成共同的立场、共同的诉求、共同的纲领,推动签订新的国际条约,对归还历史上大量流失的珍贵文物做出明确的呼吁。
同时,要着眼长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追索事业。孔泉表示,文物是属于国家的、民族的,因此文物追索也需要全民、全社会行动。要加强公众对追索流失文物意识和情怀的培养和引导。
目前,我国民众对流失文物了解甚少,对文物追索的认知度也不高,因而需要重视提高我国民众对流失文物的普及性认识,既要有对流失文物复杂历史背景的全局意识,也要有强烈的依法追索意识。对于流失文物的全民追索,孔泉建议:“提高公众对于海外流失文物的意识,不仅基于我们对中华文明传承的热爱,也是提高公众在海外文物追索方面的参与度。”
“通过民众的持续积极参与,增强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尝试建立历史流失文物互动网站,吸引并指导民众通过图片定位等多媒体、新媒体形式,制作流失文物全球足迹图等互动形式积极参与,也可以将旧图新景对比或将散落各地的文物碎块,制成网络拼图等等,吸引民众的关注。这也可能形成文物部门目前所不拥有的、巨大的流失文物数据库,为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奠定坚实基础。”孔泉表示,将海外文物与社会公众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的行动,正向引导传承传统文化的公众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间内组织具有象征性的行动,让海外文物追索行动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也让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问题上作出一些严肃的回应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