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萍 本报记者 照宁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飞机、导弹、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等航空航天领域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也大量运用于钓鱼竿、自行车、羽毛球拍等民用产品,过去依赖进口,国外碳纤维企业经常‘通知性涨价、赏赐性供给’,现在我们的低纤维重量产品已完全可以实现替代进口。”厦门复晟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同安区政协委员颜金本自豪地告诉记者。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高于90%的无机纤维,具有质轻、高强度、耐高温和良好的可设计性、可复合性等特点,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材料。“碳纤维生产工艺流程长,技术壁垒极高。碳纤维原丝一般不能直接使用、生产制品,中间还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即把它排布或者编织成‘布’并预浸上一层‘胶’,我们做的就是这道工序。”颜金本说,厦门复晟公司自成立以来就定位于生产高品质的碳纤维预浸料产品。
“20多年前,我刚入行时,碳纤维行业原材料全靠进口,碳纤维预浸料也只能制造初级产品,应用也很少,作为一名技术员,这种‘卡脖子’的感觉很难受,逼着我们一直在思考和钻研。”颜金本回忆说。创业初期,厦门复晟公司引进关键设备,从展纱、压合、温度控制、速度控制等一道道工序认真研究;从工艺参数调整到设备关键构件改良,反复试验、反复调整,形成几套成熟生产工艺,最后终于实现可生产优质产线设备。这个过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致力于补齐中国碳纤维行业短板,厦门复晟公司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保持6%以上,现有专利30多项,涉及涂胶、展纱、压合、复卷、加热冷却等多项关键技术,技术成果转化的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称号。“单位面积纤维重量的多少决定了预浸料的使用领域,高精度碳纤维制品要求碳纤维预浸料超低的单位面积纤维重量,此前主要是依赖进口。”颜金本告诉记者,经过多年的研发,公司克服低纤维重量的碳纤维预浸料生产技术难题,研发出纤维重量10g/㎡的碳纤维预浸料关键设备和生产工艺,而目前国内大部分厂家最低只能做到20g/㎡,仅有少数厂家可做到15g/㎡。此外,树脂的“胶片”制造也是特别难的“技术活”,对预浸料的质量影响关系重大,而公司拥有的特种树脂配方,能较好地发挥碳纤维制品的特种用途。
过硬的技术,赢得了行业的尊重和市场的认可。“公司碳纤维预浸料产品,2021年产值超过1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30%,纤维预浸设备供应占全国近60%市场。”颜金本透露,目前产品生产线设备主要供应汽车、军用发射器、飞机零部件、航空航天、动车防火门、医疗器械、风力发电、无人机等领域。其中,产品应用于某知名品牌新能源汽车车身制造,使其整车重量减轻约15%,有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
“过去20年,我们参与和见证了国内碳纤维行业的兴起。2021年,中国碳纤维产能达到6.34万吨,占全球的30.5%;中国碳纤维需求从2015年的1.68万吨,迅速增长至2021年的6.24万吨,2021年需求量约占全球52.9%,行业前景广阔。”颜金本满怀信心地表示,“厦门复晟公司作为碳纤维材料产业链中游生产企业,将持续聚焦细分领域、生产出更多高精度、高品质的产品,为民用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等中国智造,提供优质的碳纤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