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忠磊
“娘,你看这像俺爹不?这是俺爹年轻的时候。”
“像,像!大高个!就是这样!”
“娘,边上这个是你。是你年轻时候的模样不?”
“不胖不瘦,这头发短点……”
“你不是说,那时候你当妇女主任把两个大长辫子剪了。”
……
7月27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十里坑村,百岁老人贾爱臣收到了一张特殊的画像——这是浙江传媒学院师生特地为她和丈夫李广武画的“合照”,也是两人的第一张“合影”。
一张普普通通的黑白素描,夫妻俩的样子被定格在风华正茂的二十多岁。
端详着“合影”里的两人,有些耳背的贾爱臣老人失了神,仿佛在回想着什么。年近八旬的女儿李香存指着画像不停地问母亲,说着说着,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掉。
当天下午,伴随着阵阵锣鼓声,这张用红布盖着的画像,在山东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特战救援聊城总队、莘县特战救援公益服务中心等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一步步送到了贾爱臣老人家中。
一路上,有人拉着“为烈属圆梦 送烈士回家”的横幅,有人手捧鲜花。这支热闹的送画像队伍,成了村里的焦点。
“俺爹走的时候啥模样,我一点印象没有。那时候我不到三岁,不记事。”李香存一边说一边抹着泪。
父母之间的故事,李香存是通过母亲不断叙述慢慢拼凑起来的。
1941年,贾爱臣与李广武定亲,婚后第三年,女儿李香存出生。1947年2月李广武参军,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
直到今天,贾爱臣仍然清楚地记得丈夫临走前,在邻村与自己分别时的场景。
“那时候有人突然来通知军属,前去秦庙村与战士告别,我赶紧和他姐姐一起赶去。他问我怎么没把妮儿带去,我说妮儿太小了来不了,就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贾爱臣记得丈夫的回答:有个两三年就回来了。
短短一顿饭的工夫,部队吹号集结,李广武拉着贾爱臣的手嘱咐:“带着妮儿好好过,别散了心。”
村里当兵的人陆续回来了,贾爱臣等来的却是丈夫的一纸烈士证明。原来,李广武早在1947年9月梁山战斗中就已牺牲,时年27岁。
人虽已去,但承诺犹在。当初那句“带着妮儿好好过,别散了心”,贾爱臣一直记在心里,也支撑着她独自一人拉扯着女儿长大。
后来,女儿李香存成了家,女婿招工到东营油田工作,贾爱臣也随女儿举家搬到东营生活。
如今贾爱臣已是四代同堂。幸福之余,心中却仍留有遗憾:战火纷飞的年代,早早牺牲的丈夫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两人也从未有过合影。这也成为了家人多年以来的遗憾。
“我知道他牺牲了,但是我得找到他。”2018年,贾爱臣为寻找李广武的烈士墓,在网上发出了求助信息。
贾奶奶的一个念想,有了一群人的接力。由此也与东营市红色记忆志愿服务中心会长、特战救援队聊城总队志愿者彭玉会相识。
2018年,彭玉会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在山东梁山烈士陵园找到了李广武的烈士墓。
2020年,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东营市红色记忆志愿中心,共同组织了一场为烈士画遗像的公益活动,让贾爱臣老人收到了一张丈夫的“照片”。
也许是人老了恋家,也许是盼望丈夫“回家”。贾爱臣自2021年以来,一直闹着要回老家,儿孙们的劝说也拗不过老人的执着。最终,贾爱臣还是带着李广武烈士的画像回到了莘县老家。
“奶奶真的很开心,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彭玉会和贾奶奶相识3年多,多次上门看望,也跑前跑后为老人完成心愿,“我们都不想她百年之后带着遗憾离去。”
彭玉会说,贾爱臣之前的一个心愿,是找到丈夫的牺牲地,去烈士墓前看一看。“这一次拿到合照后,老人家说等天气凉爽一点,要去爷爷墓前捧一抔土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