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摄影

大漠里的绿色之路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19日   第 12 版)

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村,治理后的荒漠已变成“塞上江南”。

张应龙(左)和农户交流苗木的种植情况。

陕西榆林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动植物标本室,已经成为学生了解知识的课堂。

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微生物实验室,张应龙(右)和工作人员做实验。

如今的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放眼望去已是连绵葱郁。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改善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本报记者 齐波 摄影报道

晌午时间,天空飘起了蒙蒙雨,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正和几名农户把拖拉机上的一株株苗木码放整齐。“刚立秋雨水就多了起来,得抓紧时机植树。”张应龙一边忙活着一边告诉记者。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陕北民歌中的这句歌词曾是毛乌素沙漠的真实写照。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黄河“几字湾”核心区,曾是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的重灾区。

2003年,张应龙辞去工作,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的毛乌素荒沙地42.8万亩,开始了他19年漫长的治沙之路。如今,走进榆林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放眼望去已是连绵葱郁。当初张应龙承包的42.8万亩荒沙地,林草覆盖度已从3%提高到了65%。

依托治沙文化、治沙科研、治沙造林、治沙惠农的总体目标,张应龙与当地村民合作,发展林业苗木育苗基地,引进树莓、花楸、酿酒葡萄、食用菌种植及林下生态养殖,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增收。如今,满眼青翠的人工林覆盖了曾经的荒漠,周边群众的生活环境改善了,“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担任神木市政协委员期间,他围绕防沙治沙、林业生态建设等积极建言献策。多年来,他创新治沙、用沙模式,依靠产业引导治沙事业,走出了一条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从单一造林到生态恢复的科学治沙之路。经过努力,圪丑沟流域生态环境大为改观,自然植被恢复速度加快,地下水资源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张应龙先后获评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全国劳动模范。

2022-08-19 齐波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650.html 1 大漠里的绿色之路 29,65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