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巍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必须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这是23日上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第四专题小组讨论会上,常委和委员们的共识。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为提高就业质量打好职业基础、创造良好条件也成为大家交流的焦点。
李伟常委提出,应以战略眼光加大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力度。“就业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大概念,其中,很多方面都是暂时的、阶段性的,但对于社会技能人员的需求既是现实的、迫切的,也是永恒的,因此,应把职业教育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体系来建设。”
朱永新常委认为,应重构职业教育体系,理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在学生高中毕业后再进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同时把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缩短义务教育年限,延长高中之后的职业教育年限,并与就业挂钩,实现“入学即就业”。
谷振春常委就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提出了几条建议。他表示,应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打通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应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拓宽培训“主干道”,对重点专业加大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云平台;应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好就业“服务区”,搭建全国统一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做好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引导。
任亚平委员着重强调了抓好职业技能培训对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关键作用,提出应扩大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实现培训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黄跃金委员则认为应高度重视产业工人中的数字化人才培养,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搭建行业高技能人才技术交流平台,持续打造劳模和工匠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共享。
“现代社会对制造业和服务业需求巨大,但由于其从业者收入有限或社会地位低,缺乏社会关怀和归属感,导致有岗无人。”席南华常委直言。
“这就涉及职业教育观念转变的问题,加大这种理念的转变不能只停留在宣传上,而是要在劳动者应有的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和权利保障等方面做好工作。”李伟表示。
“应提高劳动者社会地位,树好择业‘风向标’,增加技术工人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会代表中的比例,将薪酬待遇与产业工人技能等级和就职年限挂钩,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谷振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