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惠娟
“我一直主张,学习是不能讲竞争的!”在17日举行的“安全、健康与青少年的美好生活——青少年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的这句话让在场的专家深表认同。
“儿童青少年时期本应是非常幸福愉快的阶段,为什么会有抑郁的情绪?”曾有一位校长对顾明远讲述了一幕,也让他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担忧。那位校长看到一个学生在操场上郁闷地走来走去,便问孩子为什么不开心?结果孩子说:“某某原来考试成绩没我好,但是现在他考试成绩都超过我了,我就很难受……”
“改革开放以后强调竞争优势,有些专家建议将竞争的意识带到学校里。加上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导致在学生群体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顾明远看来,过分的学习竞争破坏了孩子的社会情绪发展和心理健康。
10多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社会情绪”。在顾明远看来,社会情绪就是一个人的心态。“一个人怎么对待别人,怎么尊重别人,怎么与别人沟通,怎么对待社会?要有一种开朗开放的心态。”顾明远表示,若学习过于讲竞争,就容易扭曲学生的心理,产生“只能我好不能你好”的狭隘心态,从而导致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乃至产生妒忌心。同时,这种封闭的心态也会让一些学生只顾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中,不会尊重别人、不善于学习他人好的经验,亦不能很好地沟通合作,将来走向社会后,也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学习应是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研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顾明远呼吁。
顾明远说,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2016年,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让顾明远很是欣喜。而近一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的“双减”政策,让顾明远进一步看到了希望。
“我希望广大青少年学生养成开朗、开放的心态,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能够主动、愉快地学习,有时间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这位93岁的老人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