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科技时代

院士共话机器人发展——

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25日   第 07 版)

北京柏惠维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自主研发的睿米®RM-50脑出血手术机器人、瑞医博®口腔手术机器人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本报记者 贾宁 摄

融媒体记者 马嘉悦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有何区别?未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将是怎样?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将如何发展?机器人目前面临哪些伦理问题……8月19日,在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领航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张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就上述话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机器人=人工智能?

“或许是因为名字的关系,‘机器人’让公众误解为它必须像人;‘人工智能’让公众以为它是做智能的。”张钹指出,不能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画等号,也不能把双方理解为互相包含。

张钹认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两个独立领域,独立学科。

“最明显的一点,它们的目标完全不同。人工智能是用机器来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追求的是让机器人行为与人类行为越来越相似;而机器人则是为了协助人类完成一些本来由人完成的任务,追求的是完成任务。”张钹解释说,机器人的三大主要研究内容是执行结构、能源和智能控制;而机器人的三大主要研究内容里,只有“智能控制”部分与人工智能有所重叠。

机器人的未来?

在乔红看来,机器人与人的关系,正在从“奴仆”、专门服务于人走向平等。她认为,将来的机器人主要有三个要求:一是智能发育,就像人类会有意识、情感和自己的目标,“发育”指自主学习、自由运动;二是机理不能复制;三是永远的学习。

王天然表示,无论未来的机器人如何发展,都会产生一个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问题。“有人说将来机器人会统治人类,我认为这个说法过于科幻,人造的机器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还有一种说法是机器人造出来就是为了取代人,在某些环境下机器人确实在代替人做艰苦的劳动,但它的目的不是跟人争夺岗位。”

那么机器人和人类最好的关系是什么呢?王天然用了四个字:“宛如同类。”他认为,这样机器人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张钹对人工智能赋能机器人未来发展表示担忧。他说,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成为我们的兄弟,但是包括霍金在内的很多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人类一旦研制出有自我意识的超智能机器人,将失去对它的控制,那它成为我们主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对于机器人应该加以限制,加以治理。

安全、伦理问题不容忽视

谈到人机融合未来是什么形态?王天然认为,未来机器人本体形态将会五花八门。“人对机器人有非常多幻想,这些幻想已经不是科幻了。如果真的有人造肌肉代替现在钢铁的机械臂,那么动力学、运动学都将被颠覆。”

张钹提出,智能机器人的未来是出现多种多样的智能机器人,不是“通用”,而是每个机器人来完成一定或一类工作,比如专门从事手术、举重等工种。

对于现阶段人工智能算法存在的不安全、不可靠等风险,张钹强调,要为人工智能补上“第三代人工智能”的理念初衷。具体来说,就是融合第一代的知识驱动和第二代的数据驱动,建立新的可解释的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发展安全的、可靠、可信的智能机器人。

他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研究新的伦理分析工具,进行伦理分析和结果预测;二是利用深度学习方法,通过给出样本,分析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哪些行为是道德的;三是通过做大量仿真模拟实验,不断在模拟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22-08-25 马嘉悦 院士共话机器人发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923.html 1 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类? 29,92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