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讲述文物保护百年故事

——国家博物馆举办文保成果展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8月25日   第 12 版)

本报讯(记者 付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日前启幕。据了解,此次展览分为“业界先声”“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远”“观往知来”五个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家博物馆百余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不同时期的特点与突出成就。

此次展览中展示的宋代钜鹿故城文物修复过程就是国博早期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案例。据了解,钜鹿故城位于今河北省巨鹿县西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因黄河决口而被淹没。1915年前后,故城所在地时有宋代古物出土,此后渐有盗掘之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于1921年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调查,发掘了宋代董、王两处民宅,获得瓷陶杂器200余件,陆续对部分文物进行妥善修复。

据了解,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材质多样,文物保护修复技术门类广。不论是青铜器、纺织品和陶瓷器,还是古代书画和近现代文献档案等,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修复人员在传承和借鉴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用精湛的技艺保护了中华民族重要的历史遗产。

在青铜重器保护方面,多年来国家博物馆修复和复制了大量珍贵青铜器。此次展览展出了精心修复过的庚儿鼎等一级文物,以及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重器的复制品。

在金石传拓方面,国家博物馆的金石传拓源自金石名家周希丁先生,其弟子傅大卣先生作为顾问授徒传艺,几代人先后为国家博物馆传拓“后母戊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青铜重器等文物千余件,对展览、研究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次展览展出了“后母戊鼎器形花纹拓片”等珍贵拓本。

“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博物馆开展了文物三维数字化项目,利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全方位留存了文物的三维数据,为文物复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修复师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仿制了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商代妇好墓青铜觚等青铜器,拓宽了文物复制的途径和方法。

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以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理念,与国内外众多文博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多层次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同时,国家博物馆以人才队伍建设和文物科技创新为驱动,全面推动馆藏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充分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推进文物保护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依托“智慧国博”完善文物保护修复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智能辅助修复走向成熟,让文物被感知,会说话,逐步实现文物保护智能化。

2022-08-25 付裕 ——国家博物馆举办文保成果展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29949.html 1 讲述文物保护百年故事 29,94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