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元丽
8月22日至24日,在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与会委员围绕“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协商议政。如何抓住农民工返乡热,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参会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农民工返乡就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有重大意义。
2020年中国农村研究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返乡就业的农民工中,选择在县城、乡镇和本村范围内工作的人数分别占36.97%、15.84%和16.87%,累计占比达69.68%。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选择在县城、乡镇和本村范围内创业的农民工占比分别为36.92%、16.92%和32.31%,累计占比为86.15%。
农民工若能在就近的县城就业,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但在全国政协常委贺旻看来,目前,多数县域产业体系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吸纳就业的空间和能力不足。县城产业结构与城市雷同,企业主体规模相对较小,技术水平落后、产业层次较低、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还比较短,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低,乡村特色产业和非农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展也相对缓慢;县城与乡村产业缺乏互补和衔接,难以有效支撑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这些都使县域经济以初级产品和低端产业为主,产业增值留在县域的比例小,从业人员收入较低,产业成长性弱,对就业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也不足。“为此,我们要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解决困难、协调开拓市场,提升其存活率和创业成功率。大力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良性循环。同时完善用人机制,实现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并重。探索建立按管理能力、知识、技术、实际贡献参与分配的股权制度,赋予人才更大财物支配权。不断改善公共服务环境,在医疗服务、教育资源及社会保障等关键环节,对人才实行便利的准入政策和配套优惠政策。同时,出台和执行政策要保证连续性、公平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维护人才切身利益。”贺旻建议。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保障,更是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全国政协常委吴晓青看来,一是坚持“实”字为要,把政策的“及时雨”下透。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列入国务院大督查重点项目。二是坚持“敢”字为先,把发展的“肠梗阻”打通。扩大农村电子商务覆盖面,拓宽农村商贸营销渠道,解决好农村地区“末端神经”流通不畅的问题。三是坚持“优”字为本,把创新的“驱动器”激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投资环境。
强化创业带动 让返乡就业农民工无后顾之忧
在全国政协常委吴国华看来,当下,要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打造县域返乡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以县带乡”的良性发展格局。同时落实返乡农民创业扶持政策,通过荣誉奖励等方式,鼓励返乡创业者引导、带动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和在家门口就业。强化返乡创业金融服务,将小额担保贷款、“贷免扶补”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向返乡人员倾斜,并鼓励金融机构上门服务、优先发放。提供返乡创业用地便利,将城乡建设腾退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需求。不断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简化返乡创业人员社会保险办理程序,缩短办理时间。
杭州市政协主席马卫光以浙江举例说,“两进两回”助乡村振兴(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是浙江省破解乡村要素制约、加速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统筹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的创新之举。“我们应总结浙江等地经验,探索‘两进两回’体系,开展‘两进两回’试点。推动就业创业联动互促,引导推动各地把加强乡村就业创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此外,还要用好各类政策工具箱,支持农村就业创业。不断强化系统思维一体推进,统筹部署开展支持青年回乡创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商资本‘上山下乡’、科技特派员下基层等工作。”马卫光如是说。
在全国政协常委罗志军看来,要积极推动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建立跨区域劳务协作机制,精准开展劳务对接。挖掘本地资源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做强特色富民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为就业创业提供更多渠道。同时,加大稳市场主体支持力度,通过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缓缴社保费、发放稳岗补贴、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稳住就业岗位。
多措并举助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
县域经济处于富民、安民的第一线,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常委刘新乐表示,以边疆民族地区为例,要重点发展吸纳带动就业效果好的产业,针对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弱、产业链条短层次不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和利益联结水平。在考核督查和政策扶持立项中将吸纳带动就业作为评价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继续按照“四不摘”要求,加大对已脱贫地区、重点帮扶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的规模和效益。同时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从国家层面健全产业帮扶技术顾问制度,建立相关交流与咨询平台,指导农牧民选择适合的产业实现增收。
“县域就业作为城市与乡村就业的纽带,是构成区域就业的基础之一。”在全国政协常委赖明看来,要形成与县域功能类型相适应的县域就业体系,尽快细化落实相关政策,促进形成更加有利于就业的考核体系。以提升县域就业服务质量促进劳动力供需结构优化,强化各地现有就业服务平台,促进相互临近或有协作关系的地区间开展跨区域信息整合及服务,深化完善校、企、政、农就业协作机制,做好就业动态跟踪服务。同时,激发要素活力,降低县域市场主体吸纳就业的成本,探索完善农户土地权益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返乡下乡就业创业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