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琳
众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不小冲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全国各地与相关行业迅速出台援企稳岗扶持政策,全力以赴做好企业服务,攻坚克难,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复苏发展。在政策扶持、企业自救与社会各方支援下,文化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精品内容创作鼓舞人心,创新业态层出不穷,线上文化消费异军突起,抗风险能力与应变能力不断提升。
以北京市为例,自2020年以来,北京市的文化产业稳步复苏,全年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57家,同比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119家,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5420.8亿元,同比增长13.9%;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24947.4亿元,同比增长23.5%。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董事长安庭表示,在后疫情时代,文化产业快速恢复,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得益于线上文化产品供给的高速增长。在他看来,正是随着网络视听、数字阅读等线上文化产品供给的增加,“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出”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极大地缓解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消费者文化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的明显变迁。
据统计,2020年各类互联网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线上消费习惯加速向全民普及。如短视频平台快手日活跃用户数量突破3亿,抖音突破6亿;北京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94.29亿元,比2019年增加了78.6亿元,同比增长25%。而疫情之下,文化交流活动也呈现向“云端”迁移趋势。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节、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国际流行音乐周等活动开始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方式举办,文化交流方式、交流场景更趋多元灵活。
“线上消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文化消费的空间和形态,释放了新的消费需求。”安庭说。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推动下,顺应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业态与新模式蓬勃兴起,成为疫情下产业发展的核心拉动力量。
仅以北京为例,依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丰富的数字科技资源,北京高估值文化科技型独角兽企业继续领跑全国。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科技”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25.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7%。2020年,北京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共11家,占全国近六成。而在文化投融资领域,2020年共计新增上市文化企业14家,首发融资规模为372.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6%、667.7%,创下近20年来北京市新增上市文化企业数量的新高峰。这些数据,都彰显了在高科技的推动下,文化产业所呈现出的新发展动力与发展潜能。
“‘微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安庭说,如在内容产品方面,爱奇艺创新采用“云录制”方式,推出“宅家云综”系列自制综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破解节目制作难题,为群众提供优质内容;在渠道方面,泡泡玛特设立线上“微商城”等新购买渠道,同时通过抖音、B站、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让品牌与消费者实现更好触达;在技术方面,掌阅科技2020年共取得发明专利授权138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变革,科技的发展又为这一变革提供了拉动力量。为此,安庭表示,整个行业应适时准确把握市场供需之变,准确把握科技革命之变,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文化消费变迁提出的文化产品供给新要求,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