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机关在皖挂职干部调研组
7月28日至30日,全国政协机关全体在皖挂职干部赴六安市金寨县、霍山县两地开展集体调研暨党史学习教育。六安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短短三天行程中,大家在历史陈列中了解革命老区的峥嵘岁月,在英烈遗迹中探寻时代赋予的责任担当,在走访互动中感悟乡村振兴的变化力量,在沟通交流中加深挂职工作的认识思考,一路上有感动、有收获、有成长。
■■■ 革命之源,热血永存
七月的金寨骄阳似火,但从全国四面八方赶来祭奠革命烈士的人群却热情不减。
28日上午的红军广场,十位全国政协机关在皖挂职干部拾级而上,肃然而立,拜谒缅怀革命烈士先辈。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上,刘伯承元帅题词的“燎原星火”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调研组一行向革命烈士纪念塔三鞠躬并敬献花篮,深切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意与追思。随后,大家来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共同回顾革命先辈的烽火岁月,重温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初心、壮志情怀和革命精神。
金寨县地处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革命年代,金寨县境内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10万英雄儿女为国捐躯,59位开国将军名垂青史。
参观中,讲解员为了模拟当时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场景,用方言唱起了歌。调研组一行虽然听不懂唱的具体是什么,但曲调却非常熟悉。原来这就是诞生于此的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也因此桂花树如今成为了老区六安的市树。在博物馆中令人动容的英烈故事还有很多:北上的红25军平均年龄只有十六岁但战斗力极强,并且成为唯一一支长征后人数不减反增的传奇部队;老红军抗战胜利后投身“两弹一星”事业,死后骨灰一半留在故乡,一半葬在西北;整整一面墙的烈士牺牲名录,仅仅是金寨牺牲先烈的十分之一,其中许多是全家上阵,奋战疆场;两授上将、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洪学智将军,一床毛巾被盖三代、两双皮鞋穿三十载、一只柳条箱用十七年,以身作则,严格约束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寨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追随着总书记的足迹,调研组寻红根、续红脉,在进一步参观学习中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认识与了解,一块块展板,一段段文字,一件件文物,把调研组一行带回到那段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岁月。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动容,一致表示,金寨县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金寨的历史是个人家史与中国革命史的重叠镜影,这份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鼓励着每一位共产党员奋勇前行。
■■■ 振兴之源,筑梦路上
转眼间,距离上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已经过去了六年。这六年中,大湾村以“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为发展思路,茶旅融合发展成果颇丰。如今的大湾村,道路平整、干净整洁,一栋栋白墙黑瓦的小楼与山间景色交相呼应,书店、民宿、漂流各种文旅项目初具规模,展现出新时代的昂扬生机。驻村第一书记余静同志沿途为我们热情介绍大湾村的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兴建、旅游开发等情况。余静深有感触地说,脱贫攻坚是一场战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赢得了群众的心,也就赢得了最关键的一步。
调研组一行首先来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开座谈会的农家小院——陈泽申旧宅。过去的老房改造成了大湾村特色农产品销售部,店主就是这个小院的主人陈泽申。虽然天气炎热,但大湾村的游客络绎不绝,陈泽申也忙得不亦乐乎。在大家与陈泽申交流过程中,他讲述了过去的困苦境遇,当时自己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伴去世、儿子也不在了,只有他和孙子一起生活,家里没有劳动力,收入特别少。可说起现在,老人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己如今在村里“身兼数职”,孙子也顺利在合肥找到了工作,“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
在快要离开的时候,我们注意到,陈泽申旧宅的门框是斜的,为什么要把门朝这个方向开呢?陈泽申向大家解释:“原来家里条件不好,风水先生说是门开的方向有问题,让我把门的朝向改成这样,结果家里情况也没有变好。后来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帮助我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改门没有用,还是党的政策最有用!”这种朴素的表达,让调研组一行印象深刻。
随后,大家参观了追梦大湾村展览馆,集体观看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珍贵画面,深受鼓舞和感动,今昔对比更显乡村巨变,脱贫攻坚取得举世成就。大湾村的建设不仅是金寨县精准脱贫的缩影,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生动实践。如今霍山石斛、舒城兰花、皖西白鹅等特色产业带动着无数个乡村实现了产业飞跃、收入翻番、生活改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筑梦路上,相信也会有我们的身影,坚持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青春之源,奉献有我
在霍山县大别山红色区域中心纪念馆,有这样一处地方让调研组一行久久驻足,不肯离去。这是一封烈士牺牲前写给妻子的家书,作者名为查茂德,牺牲时年仅28岁。信中写道:“战斗是比不得唱戏,不是开玩笑,是要有敢于牺牲的精神才能打垮和消灭敌人。”“无产阶级的革命一定会成功的,只是时间之长短,但也不是很长的。穷人一定要翻身。要求民主与独立,这是全世界劳苦大众都走革命这条道路,苏联革命成功是我们的好榜样。就是我牺牲了也是很光荣的,是为革命牺牲的,是有价值的。在任何情况下我是不屈不挠,坚决指挥自己的部队与敌人战斗到底,一直把敌人消灭尽为止。望你好好保重身体,多吃饭,不生病,我就死前方放心。同时希你好好抚养丰丰小儿、小女雪雪,长大完成我未完之事。一定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到共产主义社会。谨记谨记。”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与牵挂家人的英雄柔情,这种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鲜明写照。他们为了理想、肩负使命,许多人将生命定格在了青年时代,以己之身书写了别样的青春之歌。
调研归来的路上,大家手捧《少年飘泊者》回味着蒋光慈璀璨绚丽的一生:莫斯科学成归来后以笔作枪,用文学作品传播进步思想,“莫斯科的旗帜,把我的血液染红了”;《少年飘泊者》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激励推动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投身革命事业,“一盏明灯,为在黑暗中摸索的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身患重病仍笔耕不辍,坚持要写出更多作品,唤醒广大工农群众起来斗争,“无产阶级革命,不但是解决面包问题,而且是为人类文化开一条新途径”。蒋光慈于29岁时病逝,但其思想的影响仍在延续。
调研组一行被红色历史深深地感动着、感召着。先烈为国家、为民族牺牲个人、献身革命、不计得失,为的是争取胜利、实现独立、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他们满怀对未来的希望,投身光荣的事业。出生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挂职干部要深入了解基层情况,积极投身基层工作;作为党员,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彰显政协青年干部风采;作为中华儿女,要赓续红色革命血脉,传承伟大民族精神。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昔日的六安洒满英雄鲜血,今日的六安焕发勃勃生机。通过此次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领悟得更加深刻。
生逢伟大时代,何其有幸能投身于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会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坚定历史自信、提升干事本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政协机关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待老百姓的事,实实在在干,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全国政协机关在皖挂职干部调研组成员:苏曼 薛潇 孙宁 于一 周航 田鸽 刘嘉诚 陈思哲 陈乃馨 刘金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