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还是增加科技问题的社会认知度和接受度的重要工作。
第一,应该正确认识科普工作的范畴和重要性。
目前我们谈到科普工作,往往狭义地理解成为针对大众的“基本教育”“浅层教育”,这种理解往往会造成我们科普工作中的不少误区,也会直接影响科普工作的工作方式以及成效。事实上,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认识,我认为科普工作应该至少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针对非细分领域的大专业同行的普及工作,这部分工作不需要特别清晰地介绍基本概念,只需要解释关键科学问题即可,相对而言也是最容易做的一个层次,和我们通常所知的学术报告类似。
第二个层次是面向具备一定科学素养的群体介绍相关的科学知识,在工作方法上,这个层次的科普工作需要利用相对较为专业的语言,对专业背景、知识和科学问题进行相对容易理解的介绍,便于受众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类似的场景如给我们的科技管理人员介绍工作。
第三个层次是针对全民进行科普,需要特别考虑受众的科学素养参差不齐,尤其是要认识到大部分受众可能仅仅是对科学问题相关的某些“社会热点”感兴趣,并不一定有很大的耐心去学习科学问题。在工作方式上,需要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客观、准确、清晰地介绍科学知识。三个层次的科普工作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但其工作方式区别极大,一套PPT打遍天下的科普工作方式是不行的。
第二,科普工作务必做到“唯真、唯实”。
科普工作的目的是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而非去迎合公众、追求热度。
科学研究是“唯真、唯实”的,科普工作是联系专业科学研究和公众的唯一桥梁,也是实现全民族尊重科学、敬畏科学的“最后一道防线”,科普工作必须把科学的“唯真、唯实”摆在核心位置。
我们都知道,科研工作依靠结果实证、同行辩证来推动科学的发展。但科普工作在工作方式上恰恰没有进行结果实证和同行辩证的过程,受众只能通过所展示的数据被动地接受科学观点。因此,每一个从事科普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地向受众客观、全面、准确地展示已有数据和结果,明确结论可能存在的争议、不足、局限,绝不应该为了迎合受众,甚至是追求热度和流量,根据自己的“目的”,片面的截取科研数据和结论。应该谨记“唯真、唯实”永远都是科技工作的首要原则。
第三,要客观承认、认真调研自媒体兴起的社会形势下,开展科普工作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并制定相应政策加以解决。
在信息化时代,自媒体的兴起无疑极大的加速信息传播的速度,尤其是短视频等传播形式,让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变得非常“不耐烦”,也带来了一系列目前科普工作面临的“困境”。
例如,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自媒体方式的兴起,让我们一些“不那么专业”的科研人员,甚至是“外行”,通过自身搜集到的一些信息,在没有全面了解某个科学问题的情况下,制作一些自媒体“科普”,看起来逻辑上自圆其说,但实际上存在大量错误、片面信息,甚至连基本概念都存在错误。
我们都知道,科技论文发表有同行评审,能够保证科技论文全面、客观地反映领域现状,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可信。以书籍等为载体的传统科普工作,亦有专业人员把关、校正。自媒体时代下,通过何种方式才能保证科普工作的准确性,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最核心、最紧迫的事情。没有了客观、准确这个前提,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再如,自媒体环境造成专业科研工作者和受众间的“不信任”似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科学研究的客观性造成针对科学问题,一定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任何一个严肃的科研人员,都不能、也不应该在缺乏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做夸大其词的判断。我们在科研论文的撰写中,就经常会告知读者我们的工作可能还有什么问题无法解释,可能存在哪些局限。但以自媒体为载体的科普传播中,很多受众似乎无法理解科学研究存在局限性,当科研工作者介绍局限性的时候,经常被攻击、谩骂为“避重就轻”“忽悠人”等等,甚至在听不到自己所希望的答案时,对科研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和“网暴”,导致工作做得越好的科研人员越不愿意出头露面的从事科普工作。
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听到有一种观点,认为做得越好的科研人员,越不愿意耽误时间做科普,我也注意到《意见》中提到要加强科研人员对科普工作的使命感、义务责任等等,但就我个人所接触的实际情况,我们的一流科学家是很乐于开展科普工作的,只是怕现在自媒体环境下的抛头露脸惹来麻烦。如何制定政策,保护科研人员的科普积极性,我认为是当前必须面对、尽快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