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宝藏

石门石刻的诞生、保护与凿迁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08日   第 12 版)

▲ 《石门颂》原刻石与拓片

▲ 一九九五年本文作者赴上海采访已八十六岁高龄的张佐周先生。

▲ 担任施工队长兼工程师的张佐周

作者:王蓬

有“蜀道之始”美誉的褒斜道上,有一处长15米,高宽各约4米的石门隧道。历代镇守使吏、往来墨客在隧道中留下摩崖石刻100余方,其中汉代石刻即达八块,为国内仅存。曹魏与北魏石刻各一,宋代石刻有三,构成我国从汉魏到唐宋的书法真迹,又成为研究汉字及书法演变与发展的信史。《辞海》封面的隶书“辞海”二字,就选自于其中的《石门颂》。

本文介绍的就是这批摩崖石刻诞生和保护的故事。

诞 生

楚汉相争时,刘邦谋臣萧何利用石门谷口筑坝引水,灌溉沃野,留下古代水利工程遗迹。几乎从开凿石门始,历代镇守使吏,往来墨客便有题咏镌刻于石门内外山崖,内容多与石门开凿、道路兴筑与维修水利相关,有极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批摩崖石刻中,汉代石刻即达八块,为国内仅存。曹魏与北魏石刻各一,宋代石刻有三,构成我国从汉魏到唐宋的书法真迹,又成为研究汉字及书法演变与发展的信史。

这批珍贵石刻,与古栈道遗迹、石门隧洞、萧何堰故址融为一体,相互辉映,形成一座举世公认的艺术宝库。因在幽谷历2000年之久而基本无损。1961年在文物普查后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幸的是,20世纪70年代在石门处兴筑大坝,虽经有识之士多方呼吁,终因动乱年月,坝址终未更改。只是把珍稀的《汉魏石门十三品》抢救了出来,即十三块重要石刻,依时代顺序为:

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简称《大开通》;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简称《石门颂》;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简称《李君碑》;汉《杨淮、杨弼表记摩崖》,简称《杨淮表》;汉隶大字《“石虎”摩崖》;汉隶大字《“石门”摩崖》;汉隶大字《“衮雪”摩崖》;汉隶大字《“玉盆”摩崖》;曹魏《李苞通阁道摩崖》;北魏《石门铭》;南宋晏袤《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晏袤《释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南宋《山河堰落成记》。

如果把《汉魏石门十三品》比喻为一座宝塔,那么处于顶尖位置的则首推《石门颂》。这是在石门开通82年之后,即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于石门内壁西侧的一方摩崖,距今已有1800余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书佐王戒书丹,镌刻而成。歌颂了东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数上奏请”修复褒斜道的事迹。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另有题额高54厘米。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后世简称《石门颂》。

《石门颂》的魅力还表现在其书法艺术上,它是东汉中后期成熟的汉隶作品。整篇风格统一,字体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充满灵动之感。尤其竖笔拉长的“命”“升”“诵”诸字保留了汉代简书遗韵,在全国现存汉代石刻中绝无仅有,极富创建。所以,古今中外的书法大家莫不对《石门颂》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石门颂》古拙、飘逸的鲜明个性,影响着自清代碑学以来活跃在中外书坛上的卓有成就的书法家。无怪乎我国大型工具书《辞海》封面的隶书“辞海”二字,就选自于《石门颂》。

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拨出专款兴建《汉魏石门十三品》专题展室后,顿时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连续在古城汉中召开四次石门石刻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也引起大批国内外游客观光。

保 护

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修筑军事命脉——西汉公路,恰巧要从石门经过且路面与石门处于同一水平,古迹注定破坏殆尽。诚如是,之后抢救《汉魏石门十三品》则无从谈起!但是,由于担任此段线路测量、设计、施工的一位工程师全力保护,架桥改道,不仅没有伤及文物,还修复一段栈道,新建一仿古亭阁。这位工程师便是当年西汉公路留(坝)汉(中)段施工队队长兼工程师,鸡头关大桥工程处主任张佐周先生。为澄清这段历史烟尘,1995年冬,笔者专程前往上海,采访了他。

事情要追溯到整整80年前。

1932年,第一次淞沪抗战爆发,著名军事家蒋百里提醒,中日必有一战,要警觉日寇由山西打过潼关,翻越秦岭,占领汉中再攻四川与湖北,彼计若成,亡国无疑。必须采取抗战军力“深藏腹地”,建立以陕西、四川、贵州三省为核心;甘肃、云南、新疆为根据地的策略。

1934年6月23日,由宝鸡渭河南岸施测,揭开这场攻坚战的序幕。7月5日,第三测设队在张佐周、刘承先带领下,从留坝西门实施测定放线,基本沿发源于紫柏山的紫荆河前进,谓之沿溪线。沿途虽无大的山岭翻越,但需经画眉关、武休关、飞仙沟、观音碥、鸡头关等处关隘。测量到石门时,张佐周目睹中国古代交通的壮举,惊讶万分。但遇着的却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西汉公路从留坝施测一直沿着褒水西岸,与石门恰在同岸。古道多临河在山崖凿孔,下用立柱支撑,再铺架木板为道。即屡见于史的栈道。由于立于水中的立柱不可能太长,所以栈道距水面常在5至7米之间,石门正在这一高度,而目下兴筑的西汉公路恰与秦汉时期的栈道处于同一水平线。若开山辟路,石门古迹注定破坏殆尽。

张佐周反复察看谷口地形,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闪过:在石门上游架桥,先把公路移至河东,然后再在石虎峰与翠云屏下仿照古石门开凿山洞,供汽车通行。不仅石门石刻得以保护,新凿石门与古石门相互辉映,定可为褒谷平添壮景……

张佐周立即将想法向西汉公路总工程师孙发端与主持兴筑西汉公路的赵祖康汇报。张佐周提出的方案得到许多完善和补充,最后一致同意架桥改线,保护石门。至此,公路测设由河西移至河东,完全避开了石门古迹。而且,赵祖康、孙发端也完全采纳了张佐周的建议,在石虎峰、翠云屏等石峰开凿通车连环三洞,总长度66米,竟四倍于古石门。这使张佐周深感欣慰。

1937年6月,鸡头关大桥全部竣工并顺利通过质量检验。

至此,西汉公路最后彻底完工。纵观有史以来第一次穿越秦岭的这条现代公路,虽经崇山峻岭,却无大挖大填;整条线路充分利用地形,挖高填低,纵坡合理;沿溪拓展,必定起伏有致;翻越山巅,则显逶迤之美!深受各界称赞。

赵祖康专门请中国交通界元老叶恭绰题写了“新石门”镌刻于岩石,与古石门遥相呼应。赵祖康则在公路途经的大散关、酒奠梁、柴关岭等处挥笔题字,至今雄碑犹存。

凿 迁

1969年初,国家调来刚在黄河上游宁夏境内修筑完成青铜峡水利大坝的原工程局负责修建褒河水库。石门石刻又面临严峻时刻。

亲身参与者张文(时任汉中市博物馆负责人)回忆:

1969年,听说要在石门建坝,担心危及石门,因属博物馆所管。当时没车,我步行30里去的褒谷口,见到水库已经开始施工,石门外的《山河堰落成记》已被片石堆严,上面一排炮眼也已打好。只要下午再放一次炮,这块宋代摩崖注定被炸毁!

幸亏碰到地区水电局一位技术员,叫蒋怀琪,是个女同志,四川人。我对她说:“这是国家文物,能不能停下来采取保护措施。”她回答:“只能给你一天时间,现在赶工期紧张,不然挡不住!”我又步行回汉中,找到地革委负责水利的副主任雷林,他正兼石门水库领导小组组长,听了我反映的情况后,他说:“现在农业学大寨,水利是农业命脉,不能让几块石头把路挡住。”

我看给他一时讲不清楚,就去邮局给省文化局挂电话反映情况,两天后,省文化局派来搞过石刻搬迁的刘最长和一位姓范的同志。这时雷林也改变了态度,支持搬迁,具体交给殷大海,他早先当过东方红中学的校长。我就没有参加了。

笔者1996年采访殷大海时,他已经74岁高龄。据他回忆:

修建石门水库时,成立了文物搬迁小组,让我负责。省上还来了两位专家刘最长和范文藻协助。我们到现场研究方案,原先准备从云南请石工,但来不及,就从南郑县请来二十几名石工,先讲文物政策,要求保证质量。第一步工作是先确定搬迁哪些?当时石门内外100余块摩崖石刻都基本完整,全搬不可能。时间、人力、资金都成问题。省地市几家研究,决定精选13块石刻,也就是《汉魏石门十三品》。先拍照,一式三份。然后又请祖辈都在石门搞拓片的张中发拓了三份拓片。一份寄国务院,一份寄省上,一份留市博物馆存档。

开工后,就在工地搭工棚,我和民工住在一起。凿迁的步骤是“先外后内,先小后大,先近后远,最后库外”。是在石门里盘上火炉,锻钎淬火。每块石头都要用六棱专用钢钎先打槽子,把旁边的石头取掉,再从背面打槽,加铁楔使石刻与山体分离。像《石门颂》《石门铭》都是因宏伟博大才出名的汉魏精品,通高两米以上,又不能损坏字迹,凿取格外费事。首先无法整取,范文藻与刘最长制定了分割零取方案,力争不损一行一字。他们亲自划线,打成格子,区划成方,每方多少字,分类编号,再分块取下,就地修整,包扎装箱,所以相当费事。揭取“山河堰”这块巨型摩崖石刻是集中二三十名匠工,分头并进,如同蚂蚁啃骨头。

此外,石门摩崖石刻的迁移、修复加固、能有完满结局,与地方政府、水电三工局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分不开。体量最大的《山河堰》刻石运过褒水,放在公路边,解放牌汽车拉不动。碰巧总指挥参观汉台,目睹石刻现场,问及有何困难?我们便谈及《山河堰》刻石尚在施工险境。总指挥当即下令调20吨平板车运回汉中汉台。后来知道总指挥系戎马一生的老将军(原为某部军长)。

经过这些有识之士多方奔走,褒斜道石门石刻的精尖作品——《汉魏石门十三品》运回汉中市区中心的汉台博物馆。另一个重要问题又摆在面前:如何把分割凿迁的石刻粘接起来?成为一大难题。

殷大海回忆,就在他们犯愁的时候,修筑石门水坝水电三局的李君亮到汉台自荐,介绍他们在修筑青铜峡水库时,曾使用环氧树脂灌补大坝缝隙,功能与效果都很好,最后使用这个配方,证明完全符合标准。1981年国家又拨专款,在郭荣章先生主持下,修建了《汉魏石门十三品》专门展厅。至此,这项工作才算最后落下帷幕。

(作者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2022-09-08 王蓬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0692.html 1 石门石刻的诞生、保护与凿迁 30,69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