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华夏周末

一次特殊的探访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17日   第 06 版)

陈崎嵘

在杭州塘栖古镇上,“晓珍发艺工作室”并不显眼,甚至可以说,它被众多的小店小铺淹没在一条长街里,犹如生活海洋中的一叶小舟。它的两边,不是烟酒铺就是小吃店,沿街还停靠着一长溜各色轿车,勾勒出寻常的百姓生活场景,弥漫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发屋的门面宽也就3米左右。推门进去,约有七八米纵深,状如一条短弄堂。右边墙上,粗线条地画着一幅偌大的美发图,似乎是发屋的标识物。左边墙上,则是几排各式各样的奖状,展示着这家发屋主人的荣光与艰辛。

一块小小说明牌映入我的眼帘:“您好,我是聋人。您想要怎样的发型?请以笔代语或发型图片给我看。谢谢!”我心里不禁怦然一动。

此刻,聋哑理发师王晓珍正在给一位青年女士美发。她的丈夫、同样是聋哑人的董华良站在一边,眼神透射出满满的欣赏与羡慕。晓珍的婆婆恰巧也在发屋,见我和手语翻译进门,便热情招呼着,端出一盘已切开的西瓜,让我们尝尝塘栖特产,降降温。

晓珍朝我看了一眼,算是打了招呼,然后低下头,继续忙碌着手中的活。我正想开口与她交流,手语翻译告诉我,聋哑人唯一交流的方式就是手语,但此时晓珍正双手并用,无法腾出手来与您交流哦。

我这才醒悟过来,暂停交谈的想法,静下心来,观赏晓珍的美发技艺。

真的可以称作艺术。只见个头娇小的晓珍,此刻全神贯注、十分投入。她右手握着电吹风,左手虚虚地执着一把梳子,一双明眸紧盯着女顾客的一头秀发,用极其娴熟的技艺做着发式。或拉伸,或盘旋,或熨烫。不一会儿,一个时尚漂亮的发型呈现在众人面前。接着,晓珍用剪子利落地剪掉女顾客脖颈上的短发,掸去掉下来的发丝。然后,她用征询的目光朝那位女顾客看了看,似乎在问,您看,这样行吗?

女顾客显然非常满意。她是外地人,在塘栖镇上工作,每次都到晓珍发艺工作室理发。她觉得晓珍理的发式很好看,蛮喜欢。女顾客用手语向晓珍表示感谢。手语致谢的动作是:弯下大拇指,翘动几下,这是表示谢意。此刻,晓珍笑了,笑得很灿烂、很清纯、很好看。

因是工作日下午,顾客不多。趁着空档,靠着那位有着十余年手语翻译经历的女士,我对王晓珍夫妇作了一次特殊访谈。

话题,自然从成因开始。

王晓珍是位“八零后”,出生在淳安,就是那个有着许多水岛的地方。两岁那年,突然发起高烧。妈妈把她送进医院,打了许多退烧针。等高烧退后,晓珍发现自己已听不见、说不出。在痛苦中,她长到11岁,也就是她女儿现在的年龄。那年,父母听说淳安县上开办了聋哑人学校,就把她送进去,读了6年书。晓珍说,那6年,文化课程其实很少,主要学到的是怎么适应社会,怎么与人交流。

6年后,晓珍从聋哑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一家福利厂工作。具体做什么呢?晓珍给我们解释比划了半天,我一时听不明白。晓珍显得有点着急,反复用手语比划和介绍,直到我明白,晓珍那时做的工作是编织渔网。因千岛湖经常捕鱼,需要很多渔网,晓珍的工作就是将分片的渔网连接成整张网。看到我“听”明白,晓珍才如释重负,粲然一笑,微微露出那副洁白漂亮的牙齿。

如此做了一年,晓珍觉得没多少意思,便想到社会上闯闯。于是,她回到淳安乡下开了家小杂店。谁知,小店生意并不好。因为自己听不见、不会说,顾客来了,不知对方要什么。几次冷遇之后,人家就不再上门购物。

晓珍被迫改行,找到一家理发店,一边帮忙打杂,一边学习理发技艺,一晃又是6年。

也许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某天,晓珍所在的理发店,来了一位“不速之客”。高高大大的个子,身强力壮。一问,是临平塘栖人,自小聋哑,名叫董华良。董华良不知从哪里听说,淳安有家聋哑人理发店,于是不远千里,前来拜师学艺。

董华良就这样留了下来,与晓珍成为同门师兄妹。时间稍长,晓珍发现这位师兄很善良、很勤劳,从不说谎骗人。董华良对晓珍的理发技术很佩服,而且晓珍长得漂亮,各方面都很优秀。渐渐地,彼此产生好感,越走越近。董华良虽然聋哑,但人很聪敏,非常讨女孩子欢心。他发现晓珍喜欢吃肯德基的大鸡腿,便经常跑去肯德基买鸡腿,送给晓诊。他自己则坐在边上,看着晓珍大快朵颐,似乎自己也很过瘾。晓珍在不知不觉间喜欢上了他。

回忆到董华良的求爱情景,晓珍忍不住大笑。我的好奇心陡增,他们是怎么表达爱慕之意的?希望他俩描述一下当时的过程。在我一再恳请下,他们开始“叙述”。

那是2003年金秋季节一个晚上,师兄妹照例到外面散步。走着走着,董华良突然请王晓珍停步,晓珍似乎预感到他俩之间可能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正在她疑惑或曰期待时,只见董华良打出了手语:用力拍着自己的胸脯,然后,将大拇指和食指卷成一个半圆,放在自己下颚处,接着,用两手指着晓珍。手语翻译告诉我,这套手语的意思是:我喜欢你!哦。原来董华良在向晓珍表达自己的爱意啊!彼时,晓珍脸上显现出某种羞涩,但她还是勇敢地伸出自己的双手,手掌向上,然后,将双手往里收拢,握手成拳。这是什么意思?手语翻译兴奋地告诉我,晓珍说,我接受!董华良又比划着,说自己当时一步上前,把晓珍搂在怀里,久久不愿松开。

真是太有爱啦!在无声世界里,聋哑人的示爱方式竟是如此奇特。他们虽无法用有声语言表达“我爱你”,但他们有相互懂得的动作,还有各种丰富的表情!

之后,就是顺理成章的结婚。晓珍嫁到塘栖镇,成为董华良的媳妇,并在董华良所在的三文村,开了一家理发店。生意时好时坏,夫妻俩日夜辛劳,理发店的日子勉强过得去。

唯一不同的是,晓珍的名气越来越大。她在各级政府、残联组织帮助和推荐下,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和比赛,且频频获奖,成为区、市、省以至全国的技术能手。

说起这些赛事,晓珍显得很兴奋。她特别回忆介绍了2019年参加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的过程,眼里噙满泪水。那次大赛在杭州市郊举办,规模很大,强手如林,晓珍感到很大压力。大赛前,组委会先对参赛选手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但培训学校距离住地有20分钟路程,每天来回跑6趟,就是两个钟头。本就文弱的晓珍,不巧又患了感冒,身体极不舒服。几天走下来,鞋子磨破了。晓珍回到宿舍,一个人躲起来哭鼻子。她觉得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受不了,准备退出比赛。不知怎么的,晓珍的心思被培训老师知道了,这位老师就到宿舍做晓珍的工作,鼓励她坚持下去。更让晓珍感动的是,这位老师为鼓励晓珍,自己竟放弃骑车,改为步行,每天6趟,陪同晓珍上下课。这一下,真的把晓珍感动了。老师那么好,社会那么好,她有什么理由放弃?就这样,晓珍咬着牙齿坚持下来,最终夺得美发项目第一名,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晓珍用手语“说”,当获悉自己获得大赛第一名时,非常感谢政府,是各级政府给她这样一位残疾人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之后,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国内选拔赛第二名等荣誉,联翩而至。

与铺天盖地荣誉同时来的,还有晓珍夫妇的幸运。2020年初,董华良老家被列为拆迁户,当地政府给了一笔补偿。两人几乎同时想到,要开一家自己梦想的发屋。夫妇俩托人打探、东寻西找,花了很长时间,终于在塘栖镇上租到了这间屋子。店面不大,总共22平方米。但晓珍夫妇认为,这就足够了。两人像布置新房一样,打扮着这间美发工作室。等到取店名时,晓珍与董华良一起商量,并让董华良先说。董华良真诚地对晓珍说,你的技术比我好,名气比较大。说我的名字,没有人知道。说你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就用晓珍的名字吧!那时,晓珍笑了,觉得这个男人真好,看来这个丈夫是找对了。

晓珍发艺工作室开张后,因为晓珍的名气和技艺,有不少晓珍的“铁杆发丝”追随而来。董华良估算,在理发人群中,老顾客约占30%,其余是慢慢结识的新顾客。有的慕名而来,有的甚至坐远途公交车过来。

交谈之间,又有老顾客进门理发。这是一位极其精干的中年人,姓赵。他自述找晓珍理发已有五六年时间,从村里老店跟到这家新店,为此,每次要多跑七八里路,但他愿意。问为什么?他回答得很实在。晓珍理发手艺好,达到大店师傅水平,但她只收中等技师的费用。而且,精工细活,即使顾客再多,她还是一板一眼慢慢做,让他佩服。

他们的女儿刚上小学五年级,生得聪敏漂亮、伶牙俐齿。公公婆婆对晓珍和孙女都非常满意,一家人和和睦睦、和和美美。

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和家庭关系,晓珍感到十分满意。问她还有什么愿望?开朗阳光的晓珍莞尔一笑,答复说她会继续这样生活下去,还会想办法再提高自己的技艺。“说”完这些后,她转过头,深情地指着董华良,说自己心理上对董华良有点依赖。希望董华良下半辈子除了理发,能更多地陪陪自己。

朴实厚道的董华良,此时咧开嘴,发自内心地笑了起来,与晓珍的笑、全屋人的笑汇合在一起。

这对聋哑夫妇的笑没有声音,但她俩的笑容,却是对其内心世界最好的注释与传导。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任)

2022-09-17 陈崎嵘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079.html 1 一次特殊的探访 31,07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