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著名画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
我对于刘建把建筑艺术的精华转换为水墨艺术有“凝固音乐”之感而钦佩。还因为这些作品的形式不仅含有神韵美的意味,而且能唤起人们尊重古代建筑,实质也是尊重古代文明的文化精神。
刘建把中国画从一个新的题材领域拓宽了山水画的样式。这不仅使山水画由内容到形式的转变,而且是从题材到主题的转换,拓宽了山水画艺术的视觉灵感源泉,使中国水墨画走进了多元共生的新天地。
刘建的本体形式语言是在黑白灰的组合中,把人们带进纯真的大自然去感受结构美的力量和音响的平衡。他的艺术不是直白,是暗喻,是幻觉,是生命与诗的交响,是意念的闪光,是色与光的变奏,是更能接近造物核心的美的形式。刘建的艺术探索是以全新的艺术视角和全新的艺术表达,呈现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全新境界。
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建的水墨画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在表现手法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有鲜明的艺术基调,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
杨晓阳(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刘建选择了一个非常难画的题材,他把建筑画到这种程度,之前没有见过;当下进行横向的比较,他也非常出色。他有很好的版画基础,并取得了非凡的成绩。现在,他以传统笔墨表现新的题材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个语言所达到的成果可以向中国、向世界展示。
尼玛泽仁(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何把建筑本身的艺术精髓以及它蕴含的历史气息、文化底蕴“抽”出来,同时又以中国绘画精神和艺术表达方式展现给观众,至今仍然是一个新课题。从这一意义上说,刘建是这一行列的先行者。他凭借自身的学养、灵气,苦旅、求索、攀登,行万里路写生,解读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雄伟建筑,将版画的提炼、西画的精准、中国画的洒脱融入一炉,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作品把人带进神韵美的意境,唤起人们对历代文明精神的仰视。
刘建在多样的图式和表现手法上积极探索、寻求创新,以开放的眼光在多元化的复合结构中,以全新的方式呈现中国画的视觉源泉,为今天中国画的发展变革建立了新的审美价值体系,使中国画表现“精彩世界”并与之对话、沟通多元文化的共识找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我认为,这给我们中国美术事业作了很大的贡献,在开拓方面,他是一个佼佼者。
刘健(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
艺术美学是有取向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刘建有才情同时又非常理智,他对于人文经典等方面的尊崇,透射着他对自己艺术价值取向的坚守,包含着他个人有力的、睿智的思考,大家在看他作品的时候能感受到他画面的庄严、肃穆,同时还有一种沉郁厚重,欣赏他的所思所想、他的精湛所在。刘建对中国画传统形成的一种解读和他自己践行的一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美学和艺术价值取向的一种选择和坚持。另外用中国笔墨的叙述方式能够让我们看到中国画创新以及未来发展的许许多多的可能性。
刘建在绘画精神上努力追求混沌感,一种苍凉、苍老的混沌感,所以线条上追求屋漏痕、锥画沙的感觉。还有一点,基于他以往在版画、油画的创作经验,他对中国绘画的虚实和西洋绘画的虚实的确做过一些融合、比较和尝试,这些是他作品的精妙与高标所在。我觉得这对中国画特别是对传统绘画是有所启发的。
张晓凌(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中外建筑这些原本难以融入中国画语言系统的景观,在刘建笔下得到了很好的处理,转变成为一种水墨淋漓的视觉效果,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画面的形式语言与表现内容之间的矛盾,实践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命题,进一步拓展了水墨的语言空间,对于今天中国画的发展与演进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回顾中国水墨画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刘建这样的“中西融合”实验,在新的世纪里,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成为传统中新的养分。我相信,刘建将会成为其中优秀的一分子。
李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探讨西方建筑和水墨画的结合是一个难题,而刘建的作品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而且他的画在写实的同时又是写意的,在难以表现的建筑题材中注入了生命、产生了节奏,我觉得他的作品对当今中国画里以笔墨唯笔墨有校正作用,特别在当今中国画发展的进程当中把大量的建筑入画也是对中国画题材的扩大。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我认为刘建的建筑题材作品是“凝固的音乐”和“水墨的诗篇”,他强调的是建筑和音乐的相通或者类似的地方,他既重视艺术形式又重视建筑的精神内涵,把节奏感、韵律感和历史感、沧桑感结合起来了,他丰富了中国水墨建筑画的表现语言,创造了自己的一套笔墨的样式,一看和别人画的就不一样了,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在哪呢?在某种程度来讲,工笔画就相当于格律诗,写意画就相当于自由诗。他的画就介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像格律诗一样非常的严谨,同时又有自由诗的变幻节奏。他的画面节奏感很强,整个虚实处理、构图给我感觉节奏感非常的强、非常的自由,与格律诗拘谨的东西不一样,他的线条就像“刀”刻的一样,还有他制造的特殊的效果都是一般的传统的水墨画没有的,就是界画也没有的。再有虚实处理,他以建筑为主体,传统山水多将建筑作为山水的点缀、陪衬、背景,而他画面里少有的山水却作为建筑的陪衬,而且我觉得他基本上把建筑当成是山水画在画,有那种崇高感、宏伟的气质。
刘建不仅是开拓了一个外国的建筑画的题材,而且丰富了中国水墨画的表现语言。国外的观众对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不太理解,尤其是那种程式化的山水他们不欣赏。但是刘建的作品通过一些外国的建筑把中国核心的东西、中国的笔墨、中国的写意精神渗透到了作品当中,可以说以外国观众更容易接受的形式来传播中国传统,来表现他个人的情感,我觉得这是中国水墨画走向世界的一大趋势,刘建给了我们一个新鲜的经验。
尚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刘建的建筑题材作品,实际上是21世纪以来中国画表现国外建筑一个新的发展和新的飞跃。在表现国外的建筑方面,过去多是把这些建筑当作山水中的点缀,而把建筑作为画面主体、完全将建筑本身呈现在画面上,这不仅仅是对笔墨的一种考量,还是对画面空间结构重新调整的一种考量。中国画讲究苍茫感,讲究笔墨的个性和意境。刘建画这样大体量的建筑,给予我们带来的中国画的审美品格是一种庄严、肃穆和崇高,甚至一种神秘感。我认为在中国画语言尤其是在表现建筑程式语言上,刘建做出了很多有力的探索。
董小明(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深圳画院原院长):
都市化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观念,也使我们的文化艺术领域、特别是传统的水墨画有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了变革的机遇。“都市水墨”与“城市山水画”其实是为水墨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模式,它创造了表现现代都市的一种新水墨画,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一批锐意创新的画家和有一些开画坛风气之先的精品力作,刘建正是一位都市水墨艺术进程当中的一位践行者。他的作品应该说是融版画、西洋风景和中国山水画多种元素于一体,通过他的创作打造出了独具一格的现代水墨,在图式方面、在表现手法方面很多是创新的,特别是在绘画技巧上面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和个人风格。我觉得刘建的画风非常严谨有序、一丝不苟。他很淡定,其中也闪烁着画家的智慧和才华。
刘建的绘画技法愈加精湛,内行外行看了都要赞叹。而且他的有些作品特别可贵地能显现出他作画风格上的一种洒脱,很多画面看了之后叫人惊叹。因此,他已经成为都市水墨领域当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的作品情感和理智相融,给观众一种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会激发我们的思考,这也是他的作品魅力所在。
艺术档案
刘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七、八届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秘书长,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画院副秘书长,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作品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纪念建军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佳作奖、鲁迅版画奖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馆、印度国家美术院等收藏。出版有《大家典藏·刘建》等画集;作品收录于《中国美术60年》、《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当代中国》(美术卷)、《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中国当代美术名著欣赏·1979-1999》、《改革开放·中国美术3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