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近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共同努力,推动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在多个方面实现创新发展,取得卓著成效。
一、汉语推广传播转向全方位国际语言交流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国际经贸交往更加频繁,汉语的实用价值日益凸显。因应形势变化,我国从2004年开始以中外合作的形式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转变。截至2019年,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为数千万海外学员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服务,在传播汉语和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较为单一的对外语言文化传播逐步发展成为促进平等包容、交流互鉴的国际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在世界语言交流合作中的影响力快速提升。2014年,我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州共同举办以“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主题的世界语言大会并发布《苏州共识》;2017—2019年,以“语言,让世界更和谐,文明更精彩”为主题,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和系列学术论坛,近百位国际组织代表和外国驻华使节参加了有关活动;2018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长沙共同举办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中方倡议下,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为世界语言保护和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0年7月,27家高校、企业及教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发起成立“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孔子学院品牌转由基金会负责运作。充分发挥基金会筹资渠道广泛的优势,吸引凝聚多方力量,为孔子学院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同时,教育部设立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该中心是发展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专业公益教育机构,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互学互鉴搭建友好协作的平台。
二、信息化建设助力中文教学创新局
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中文教学带来不利影响。为了能让全球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个性化、多样化、泛在化中文学习,多家出版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全球中文学习联盟加快“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和利用,目前该平台已累计发展用户685万,覆盖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教育部语合中心与中外教育机构、院校、企业等合作,推动构建以“中文联盟”云服务教育平台为基础,以重点国别区域专项平台、智慧教室、网络中文课堂、中文学习测试中心等为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平台体系。目前,该平台已汇聚400多家院校、机构的340多门、1.6万多节网络课程,逐步实现各级平台互联、数据互通、应用协同,形成了“互联网+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格局。我国高校也与国外高校加强合作,不断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式的“学分互认”“学分银行”“联合培养”“跨境办学”等新模式。信息化建设助力国际中文教学化危为机,逆势发展,再创新局。
三、中国故事的讲述主体、内容与方式更加多元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遵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有关机构和全社会的自觉意识与职责使命,中国故事的讲述主体、内容与方式更加多元化。
中国故事的讲述主体从政府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为主拓展至中外文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汉学家、外国来华工作者、定居中国的外国人以及留学生、海外中文学习者等等。例如,厦门大学潘维廉(William N. Brown)教授,30多年前从美国来到厦门,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2018年出版《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2019年担任新航道“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形象大使,热情为厦门、为福建代言。中国故事的讲述内容既有脱贫攻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重大题材,又有百姓生活、平凡人物、社情民风。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更注重纪实性、互动性、对话性、共享性,“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国青年共话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文演讲比赛等以及外国友人的自媒体短文、短视频等,提供了讲述中国、亲睦世界的平台空间和交流渠道,更易于被国外受众接受,增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世界汉语教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