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厉以宁诗词中的第二故乡

——湖南沅陵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19日   第 12 版)

厉以宁夫妇

沅陵风景

作者:刘焕性

厉以宁常讲,沅陵是他的第二故乡。沅陵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古称辰州,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县,境内山峦重叠,溪河纵横,春山如笑,水韵悠长。抗战爆发后的1943年,厉以宁跟随父母避难迁居沅陵,就读于从长沙迁至此地的雅礼中学。在雅礼中学读书的那段日子,给厉以宁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记忆,后来他多次跟我们提起过沅水上的木船和白帆、酉水旁的水鸟和芦苇、远处青山顶上的薄雾和明月,以及船工的号子、倦归的飞鸟、清爽的江风。1946年,厉以宁随全家回到南京并转入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中;1948年,他被保送入金陵大学,在化学工程系就读。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19岁的厉以宁欢呼雀跃,决定投身火热的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中。1949年12月,他回到沅陵参加工作,先在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当会计,后在湖南沅陵湘西剿匪胜利纪念塔修建委员会任事务员,直到1951年9月去北京大学读书。

这一时期,厉以宁在沅陵学习、工作、生活了5年时间。在那里,他结识了何重义、蔡士德、赵辉杰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对沅陵这块土地产生了深厚的眷恋之情,先后写下了20多首与沅陵有关的诗词。1985年蔡士德夫妇来京出差,顺道看望厉以宁夫妇,厉以宁特地问起沅陵近况,并挥笔写下了“乡土恋,故园情,老友重逢话不停”的词句,对沅陵的牵挂和思念溢于言表。此后,他五次回沅陵,又写下了10多首关于沅陵的诗词。

其一,写于1949年的《渔歌子·湖南沅陵老鸭溪》:

四月江村春意浓,秧田初绿杏花红。风伴雨,雨随风,山头藏在舞云中。

此为这一时期,厉以宁所写有关沅陵的最早一首词。南京解放后,厉以宁跟其他同学一样激动和振奋。刚刚回到沅陵参加工作的厉以宁,不由想起了自己6年前在沅陵上学时的乡村美景。那时经常途经的老鸭溪,是一个风光秀美的湘西小山村,村子住有几十户人家,农家房屋或依山而建、或傍水而居,错落有致、繁而不乱。尤其是每年4月,农家房前的稻田禾秧初绿,蛙鸣阵阵,屋后的野花千姿百态簇拥盛开,路旁杏风渐缓、桃花又绽,入眼俱是春光掩映万重姿。一到雨天,便是一蓑烟雨洗村姿,万丛薄雾锁远山。厉以宁讲,他很喜欢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己当初创作的《渔歌子·湖南沅陵老鸭溪》,便是仿效和致敬张志和之作。

其二,写于1951年的《渔家傲·别沅陵》:

酉水拖蓝城下绕,辰山叠翠桐林俏。梅雨初晴青石道。看晚照,梯田处处蛙声闹。

两度萍踪非预料,而今离去仍年少。惜别依依君莫笑。难再到,深情试赋渔家傲。

这首词是厉以宁这一时段所写有关沅陵诗词中的最后三首之一。在沅陵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厉以宁利用空闲时间仔细研究了唐诗宋词的历史、格律、词牌、风骨与技艺,仿写和创作了多首诗词。自中学阶段在老师的指引下初入诗词创作门径后,这一时期的潜心研究使他的诗文积淀、底蕴和创作水平再次得到提升。1951年7月,厉以宁在长沙参加高考,8月接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9月离开沅陵前往北京,从此拉开了他的学术生涯序幕,开始了毕生致力的经济学研究。临别之际,他站在沅水之滨,久久凝视着远处的酉水拖蓝、苍山叠翠,当时骤雨初晴,晚霞映照着田间青石小道,回顾自己此前的足迹,展望此后可能的人生旅途,厉以宁忍不住思绪万千,既有对自己在沅陵读书工作生活的眷恋,也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还有对同学好友的不舍。厉以宁很喜欢“渔家傲”这一词牌,尤喜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一词:“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渔家傲·别沅陵》便是他站在沅水之滨的第一次创作。在此后的岁月里,他用这个词牌又写过几首词,借以抒怀和激励自己不屈前行。

其三,写于1988年的《醉花间·重到沅陵溪子口》:

晴前雾,雨前雾,晴雨都由雾。清晓岸边行,雾满垂杨渡。

花香泥土路,叶绿油桐树。当年树已枯,乡恋情如故。

1988年夏,在阔别沅陵37年之后,厉以宁应湖南省委、省政府邀请,赴湖南长沙讲学。作为湖南省选区选出的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厉以宁对湖南的感情很深,对沅陵的牵挂也更浓,一是抗战时期他曾经在沅陵上过学,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是在沅陵参加工作的,三是夫人何玉春是地道的沅陵人,他是沅陵女婿,四是他是湖南省选区选出的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所以讲学结束后,厉以宁携夫人匆匆赶回了久别的沅陵。何玉春自小在这里长大,自1953年参加高考离开后,也是首次回到故乡。乡土恋,故园情,两人来到厉以宁读书时曾租住过的太常村旧地,望着对岸的溪子口,厉以宁不由想起了自己当初到白田头村雅礼中学初中部上学,每次都要乘木船渡酉水、在溪子口上岸的旧事,此时再看看周边的风貌,“岁月催人老,总觉乡情难了。旧地又重游,却见残墙荒草。”沅陵在抗战时期曾经是湖南省政府驻地、湘西行署驻地,一度商业比较兴旺、市场比较繁荣,发展的基础比较好,在改革开放大潮下,沅陵的发展更应插上腾飞的翅膀,厉以宁深感应为沅陵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努力。回到北京,他利用各种场合为沅陵的发展做宣传、介绍企业家去沅陵考察,并多次就沅陵的经济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

其四,写于1992年的《江城子·再回沅陵城》:

山城一别几多秋,少年游,梦中留,为觅旧踪、相约返辰州。漫步长街河岸去,春尚在,柳枝头。

瞬间高坝截江流,水悠悠,好行舟,淹没关厢、岭上有芳洲。昔日繁华将再现,云起处,尽新楼。

4年之后的1992年8月,厉以宁携夫人何玉春、弟弟厉以京再次回到沅陵。这时的沅陵五强溪水电站移民工作已经初步完成,沅陵老城逐渐没入水底,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到处一片火热施工的景象。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传达到基层党员干部中间,“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沅陵也掀起了经济建设热潮,走向富裕成为沅陵人民发自内心的迫切愿望。此次回沅陵,行走在记忆中的村落与河堤,看着沅陵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厉以宁感到很振奋很高兴,“昔日繁华将再现,云起处,尽新楼”,对沅陵的未来充满信心。

其五,写于1992年的《七绝·沅陵乌宿》:

摆渡小舟泊浅沙,石阶两侧旧人家;依稀犹记当年路,只是油桐落尽花。

这次回沅陵,厉以宁还专门去了乌宿。乌宿村位于酉水边、二酉山脚下,酉水、酉溪穿村而过。1944年在沅陵读书的时候,厉以宁曾来过乌宿,了解村子的历史文化,观览此地的水运交通等。48年后,又一次站在酉水边,厉以宁向夫人何玉春、弟弟厉以京等讲述了昔日游学经历,以及“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历史典故、伏胜“二酉藏书”的民间传说。乌宿自古风景如画,旧时因水滩险峻,耕地较少,生活不易。但乌宿村民自强不息,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活,而且尊师重道蔚然成风,从村里走出去的专家教授、行业俊才众多。2005年,厉以宁夫妇和家人在此捐建了一座九年制寄宿学校(宗琳学校),以示对这段游学经历的怀念,同时期盼乌宿能走出更多的优秀学子,为当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其六,写于2001年的《七绝·沅陵一中建校一百周年,书赠校内各位教师》:

亦诵亦弦在杏坛,树人树木学春蚕;此生心得难言尽,青出于蓝胜于蓝。

何玉春是沅陵一中高八班毕业生。沅陵一中肇始于1901年,是一所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校。何玉春中学最初就读于沅陵贞德女子中学。1950年,在原省立沅陵中学、原县立沅陵中学、辰郡联立中学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新的省立沅陵中学,随后贞德女子中学、辰粹女子中学、朝阳中学等相继并入。1952年9月,学校改为现名“湖南省沅陵县第一中学”。1953年7月何玉春参加高考,被华中工学院(现在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此次沅陵一中建校一百周年,学校找到何玉春,希望他们夫妇能为沅陵一中建校百年题写祝词,厉以宁欣然应约写下了这首七律。在这首七律中,厉以宁勉励沅陵一中的各位老师要以身居三尺讲台为荣,学习春蚕精神、坚守师者初心、培育造就英才。结合他自己在北京大学多年从教的感悟,厉以宁认为,教师肩负着为国培育人才的重任,一位好的老师,应尽可能发掘学生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责任心与爱心,“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成功的教育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其七,写于2002年的《点绛唇·又到沅陵》:

国难家迁,少年求学桃溪畔。草深灯暗,室陋人心暖。

旧迹无痕,只觉流年换。烟已散,路弯风转,新绿长河岸。

2002年6月,厉以宁又一次回到沅陵。此时五强溪水电站已建成,沅水、酉水均上涨,沅陵城关被淹没,白田头村及雅礼中学初中部旧址均已沉入水底。远眺曾经的旧地,厉以宁不由再次回想起了自己少年时期在沅陵求学的难忘时光,那时候虽然学习和生活条件艰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近60年过去了,沅陵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处处高楼林立、遍地产业兴旺,旧貌换新颜。站在沅水畔,遥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便更觉有迫切感,更觉要利用好一切时间做好经济学研究、做好学校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做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呼吁和建言工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处于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必须始终保持永不懈怠、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勇向前。

其八,写于2002年的《鹧鸪天·湖南沅陵窑头村农家做客。沅陵,楚、秦黔中郡故址》:

门外早闻野菜香,三杯米酒叙家常。感伤变幻前朝事,不计人间世态凉。

悲楚灭,叹秦亡,古城重建四乡忙。旅游新辟扶贫道,来日辰州尽小康。

黔中郡遗址位于沅陵县城西十里的窑头村,厉以宁在沅陵求学期间曾经前去考察过。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90-2003年曾先后开展过四次考古发掘工作,出土文物反映了沅水中游地区经历战国和秦时期由华夏边陲到内陆的不断内化过程。厉以宁喜欢历史、熟读史书,此行专门到黔中郡遗址再次进行了考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回顾战国和秦汉的交替,他不禁慨然长叹,“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辉煌终将淹没在时间长河中,后人只能在总结铭记前人经验与挫折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向前。厉以宁顺路走进了窑头村一户野菜飘香的农家做客,品尝着农家的米酒,与主人唠家常,听主人讲村里发展旅游和特色产业的故事,对遗址周边村庄借文化旅游开辟出的乡村致富路颇为赞赏,认为乡村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视市场与信息服务水平,循此路径,小康社会目标必能实现。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厉以宁对第二故乡沅陵的爱,就像沅水奔腾的急流一样,厚重、汹涌、深沉,历久而弥坚。2002年以后,厉以宁又利用调研之际,两次回到沅陵,深入到沅陵的乡村地头、工厂车间和商贸市场调研,就土地确权、小城镇建设、产业振兴和物流服务等为沅陵的发展建真言谋良策,他希望通过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为沅陵插上高质量发展的腾飞翅膀。

(作者系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022-09-19 刘焕性 ——湖南沅陵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145.html 1 厉以宁诗词中的第二故乡 31,1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