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委员故事

在红土地上书写初心情怀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20日   第 08 版)

李学林简介: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云南省委会主委,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曾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作者:李学林

作为从农村出来的人,我更了解农民对过好日子的渴望,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奋发的初心和强大动力。

1989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云南农科院工作的我,几个月后被安排到丽江市宁蒗县新营盘乡开展为期两年的科技扶贫工作。那里是云南较为落后的高寒山区,住的地方没有电、没有厕所。我们克服语言困难,手把手教会当地村民掌握高寒山区特色农业产品生产技术,成功建成了宁蒗苹果品种园和一批示范基地,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和种植户,增加了村民收入。正是那次驻村经历,让我意识到,农业要发展,科技是关键,乡村要振兴,科技是动能。

2015年11月,脱贫攻坚战在中国大地全面打响。我所在的省农科院结对帮扶普洱市景谷县凤山镇顺南村。初入顺南村,看到的是村里的泥巴路混着猪粪牛粪,村民大多住在土木房,满山的茶园纷纷抛荒,年轻人外出打工,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523户2180贫困人口,无村集体经济,产业空心化,年人均纯收入仅2000多元。我带着省农科院工作团队入户走访、实地调研、分析自然条件、梳理产业,找到了当地落后的症结在于新技术新品种普及率低、产业管理落后、缺技术缺信息……把脉问诊后,我们开出发展“药方”:以茶叶、烤烟和粮食作物提质增效,林下药材、养蜂、种养结合等工作为重点,以发展专业合作社和技术技能培训为抓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随后,一系列科技扶贫项目在顺南村开始实施。

我结对子帮扶的“亲戚”,是顺南村的胡先能一家。结亲后,我与他约法三章:种好水稻玉米,保障口粮需求;管好茶园,打造家庭支柱产业;根据山场特点发展养蜂,培植新产业;房前屋后种植洋丝瓜、酸木瓜,洋丝瓜作为饲料养猪,实现每年卖几头猪的养殖目标。通过实施科技扶贫,胡先能20多亩茶园得到绿色认证、蜜蜂规模达到40箱规模、每年宰两头年猪自己吃外,还能卖两头商品猪,年均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新房子。如今每临近春节,胡先能总会邀请我去家里吃杀猪饭。

作为农科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仅2019年,我就踏遍全省16个州市,深入60多个县调研,为推动全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及绿色食品打造等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由我牵头谋划、组织全省200多位农业专家,为11个人口较少的直过民族编制了特色产业发展科普丛书,系统指导云南省产业发展,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作为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会主委和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我参与了现代种业、现代花卉产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专项调研,积极提交提案,呼吁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特色化、绿色化转型发展。2018年以来,共提交政协提案30件、研究报告26份,积极协助解决农业科技工作中的问题,先后得到省领导批示30余次。

在边疆民族地区,农科技术服务是补齐农业短板、提升种养业水平的重要手段。在2020年云南省政协组织的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中,我协调食用菌、中药材种植管理以及肉牛养殖管理技术等34项特色种植养殖项目方面的省级专家,在云南省9个脱贫县和7个重点县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现场培训,培训了2224名县、乡(镇)农业科技人员、龙头企业骨干和农业产业致富带头人,再层层辐射到广大群众。

扶贫工作一路走来,我感受到,脱贫攻坚中,让农民掌握优质管用的现代农科技术非常关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现代化的农村实用技术同样不能缺位。今后,我将以更强烈的履职热情、更高品质的科技服务投身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为红土地贡献才智!

2022-09-20 李学林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266.html 1 在红土地上书写初心情怀 31,26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