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嫦娥石”发现背后的故事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月球研究团队牵头人李子颖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09月28日   第 03 版)

本报融媒体记者 周佳佳 徐康辉 满达呼

9月9日,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前夕,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在京发布嫦娥五号最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球上发现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

这颗约10微米见方、呈微小柱状晶体的“嫦娥石”,让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月球研究团队牵头人李子颖所带领的月球样品研发团队成了“明星”。

为何命名为“嫦娥石”?

“‘嫦娥石’是我国发现的第一种月球新矿物,也是人类发现的第六种月球新矿物。这次新发现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这不但体现了我国的现代科技和工程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也是我国科学家在新时代为人类月球探测和空间探测作出的新贡献。”李子颖说。

李子颖介绍,“嫦娥石”发现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碎屑中,是一种富稀土的新磷酸盐矿物,属于陨磷钠镁钙石族。

为何命名为“嫦娥石”?首提为新矿物命名“嫦娥”的李子颖坦言,这是研究团队精心挑选的名字,有着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嫦娥石’英文名称为Changesite—(Y)。首先,这是纪念我国嫦娥探月工程首次取回的月球样品;其次,它明确了该矿物来自中国传统神话‘嫦娥’(Chang'E)的居住地(site),即月球;同时也表明该矿物取自嫦娥五号(Chang'E)的降落点(site);最后,‘S’既是中文拼音‘石—Shi’又是英文‘石—Stone’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从发音上也更接近‘嫦娥石’,国内国际都很好理解和接受。”

“将新矿物命名为‘嫦娥石’,也是我们科研团队对中国航天和中国深空探索事业的致敬。”李子颖补充说道。

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意义重大

那么,中国发现月球新矿物有何重要意义?李子颖解释说,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的采样地点与此前美国和苏联月球采样地点距离较远,“我们的采样地点地质年代要年轻约10亿年,这或许是此前美国、前苏联月球样品中没有能发现嫦娥石的原因之一。”

“同时,此次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创新了研究手段和方法,为今后开展月球和类似样品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李子颖还表示,虽然“嫦娥石”所属的磷酸盐矿物在地球上很常见,但地球岩石中至今还未发现“嫦娥石”,这证明其形成于不同于地球的环境和条件,这为我国今后的深空探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依据。未来,通过研究“嫦娥石”的形成条件,可以倒推当初月球演化时经历了什么样的特殊历史过程,对认识月球起源与演化意义重大。

“此外,‘嫦娥石’所含的稀土是否有开发价值,也值得未来进一步研究,这也为未来太空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李子颖说。

大胆启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科研实践

随着“嫦娥石”人气爆棚,李子颖所带领的月球样品研发团队也随之揭开神秘面纱。

年轻有干劲、踏实且专注、探索未知锲而不舍、攻坚克难勇于创新……采访中,李子颖不吝溢美之词,为这支由12名年轻的科研骨干人才组成的团队点赞。

“青年人才是最有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的群体。这些年轻的科研人才对于未知的追求和探索,成为推动创新的关键。”在李子颖看来,青年科技人才构筑起科技人才队伍的雄厚基础,要大胆启用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科研实践。

“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已经从‘跟跑、并跑’进入‘并跑、领跑’并存阶段,今后可能更多的是‘领跑’。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强基础研究。”

如何加强基础研究?李子颖认为,应该鼓励开放、宽松的科研环境,营造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科研氛围;要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鼓励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同时,他还鼓励科研人员,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同时要增强创新自信,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态。

此外,李子颖还建议,要加强构建较为完善的科研环境政策支撑体系,让更多优秀科研人才心无旁骛、潜心致研。

采访间隙,李子颖还分享了一则邮件:“嫦娥石”发布当日,一位已经80多岁的核工业地质“老兵”写信祝贺李子颖及其团队取得创新成果。“我们要把老一辈科学家的接力棒传承下去,让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的科研精神代代传承,努力取得更多科研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努力。”

“‘嫦娥石’背后的故事同样值得关注!我们期望以此为契机,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贡献更多的力量。”李子颖最后表示。

2022-09-28 周佳佳 徐康辉 满达呼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月球研究团队牵头人李子颖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644.html 1 “嫦娥石”发现背后的故事 31,64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