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二十大代表风采

陈玲玲:“暗物质”领域的“追光者”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01日   第 02 版)

本报记者 顾意亮

“为什么本可以进入企业工作,但最终,您选择了从事生命科学研究?”

“读完商科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属意科学。生物是多变的,是基于想象力和严谨的科学研究对未知世界进行发掘。”在陈玲玲看来,拓展对未知世界的认知更有吸引力。

“得到了研究项目支持、又被破格晋升为助理教授,但之后,您还是选择了回国发展?”

“出国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回国工作,也一直希望做出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为祖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陈玲玲如是说。

面对记者的两个问题,眼前这位年纪轻轻却成就卓著的女科学家,言辞间既有着科技工作者的严谨,又有着一名中共党员的坚定。

陈玲玲,199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研究组长。

“11年前我回来的时候,国内的科研环境就已经非常好了。我们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也有相当透明公正的科研流程。这些年,我身边有很多科研人员陆续从海外学成归来,我们的志向都是一样的,都想真正为国家科技发展做贡献。”抱着这样的信念,陈玲玲和她的团队长期从事着基础并前沿的核糖核酸(RNA)生物学研究。

从空空如也的实验室开始,招募团队、申请经费、培养研究生……在这个被称为生物“暗物质”的领域里,探索未知的快乐促使陈玲玲一步步去揭开生命科学的真相。长期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陈玲玲始终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和内容,将党支部活动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打造“四强”党支部。与此同时,那段跨学科的学习也让陈玲玲在工作中得以融会贯通。她说:“我将以前MBA课程中的知识和理念用来更科学、高效地管理团队和运营实验室。”

在科技强国的使命驱动下,陈玲玲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通过艰苦的摸索和不懈努力,带领实验室团队创建了多种研究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的技术体系,在揭示其生成规律、作用机制以及与人类疾病的关联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开拓了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她的同事们告诉记者,陈玲玲常说:“要做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科研发现。”

陈玲玲的科研能力和成果赢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向世界积极发出中国科学家的声音。2017年,陈玲玲入选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研究员。在全球16个国家近1500名优秀科学家的激烈角逐中,陈玲玲脱颖而出成为近5年来我国7位获奖者之一。2021年,国际RNA协会授予陈玲玲Mid-Career Research Award(该奖项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总有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穿过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一间器皿林立的实验室,走进陈玲玲的办公室,但见绿植遍布,满满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爱生活、爱事业、爱国家……陈玲玲作为新时代科学家,在她身上显见那抹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推动着陈玲玲从国外回到了国内,由已知探索未知,一路“追光”。

2022-10-01 顾意亮 二十大代表风采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831.html 1 陈玲玲:“暗物质”领域的“追光者” 31,83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