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08日   第 01 版)

本报见习记者 杨智嘉

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在7月份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谆谆教诲,初心如磐。“人民”二字,重逾千钧。

无论是回望过去,还是把握现在,抑或谋划未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 完成脱贫攻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诗经》有言:“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道出了中国人民千年以前对小康生活的向往。但古今中外,反贫困始终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2015年,中国向绝对贫困全面宣战的冲锋号角吹响,精准扶贫,帮扶到户,广大干部扎根一线,为贫困群众送政策、想办法,谋出路。

凉山,地处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全州17个县市中,曾经有11个深度贫困县。2017年,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达久木甲首次走进这里的对口帮扶山村。村中环境脏乱,村民奋斗意识不强,是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仅仅几年,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好了,精气神儿也上来了。一次调研中,达久木甲看到一位村民把房子建得很漂亮,他忍不住说:“房子安全就行,不一定非要花太多钱。”

“我在新疆建设输电线路,一个月就是七八千元。我能挣钱,不怕!”村民的回答底气十足。

“高空作业很危险,彝族年轻人愿意吃苦,主动奋斗的精神和意识非常可贵。”达久木甲表示。

党的干部说:“一切为了人民,要看怎么说,更要看怎么做!”

脱贫群众说:“生活改变了我,我也改变了生活。”

“凉山10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72个贫困村退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对于凉山短短几年时间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达久木甲感慨万千。“这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

凉山如期脱贫,群众千年梦圆。放眼中国大地——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他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 坚持“生命至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得到充分保障

从凉山出发,经甘孜,沿着318国道向西行驶约2500公里,到达西藏日喀则市。

9月10日是中秋节,从北京赶来支援西藏疫情防控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没能兑现对妻子“回家过中秋节”的承诺,只能和医疗队的同事们在日喀则一起度过。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面对这道“加试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理所当然被放在了第一位。从一开始调集全国最优秀的医生、最先进的设备、最急需的资源进行全力救治,到新冠患者治疗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再到核酸免费检测、疫苗免费接种……

自2020年2月作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赴武汉指导社区防控工作两年多来,吴浩的支援足迹遍布全国16个省,参与处理重大疫情20余场。与之相伴的,是他6次买好回老家看望年迈父母的车票,却都因疫情防控工作未能成行……

曾经历过的和正经历的日日夜夜,让吴浩难以忘怀:干部走街串巷,日查夜访,研讨对策,社区群众并肩作战、包干作战、协同作战。

危难时刻,遍地英雄。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包括广大医务人员在内的各行各业干部群众听从召唤挺身而出,“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亿万群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了最严密的防线。

当前,国内疫情时有反复,病毒频繁变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党和国家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实施动态清零,成效显著有目共睹。吴浩深有体会地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医疗资源并非最好,但死亡率却是最低,“这充分体现我们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坚持的是‘生命至上’。”

■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与吴浩的病人不同,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全林的“病人”有些特殊——沙漠。

被称为“沙漠医生”的他,长期奋战在我国西北风沙一线。一年中,他有1/3的时间是在野外度过。

这些年来,从甘肃省古浪县的八步沙林场到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从“战风斗沙”到“人沙和谐”,马全林说,一部治沙史,就是绿洲的发展史。“我们保护绿洲,就是在改善和保护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绿洲的农牧民逐水草而居,生态治理的成果也必须由他们共享。“我国出台草原生态奖补、草管员、护林员等政策,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马全林语气坚定地表示,党和政府对老百姓进行生态补偿,绝不降低群众生活质量,“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

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也要依靠人民。

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山青,水绿,稻香,鱼美。水稻与田鱼共生的场景,成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1300多年前,青田人面对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地理条件,创造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生态系统;

2005年,在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等的努力下,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也是我国第一项、世界首批农遗项目。

此后十余年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一斤稻鱼40元,加上有机稻谷,一亩平均收入将近1万元!”当地的稻鱼养殖户徐冠洪说,“现在,青田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民间蕴藏着很多智慧,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里有很多创造。”多年从事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的闵庆文,需要经常深入一线,对此感触颇深。“作为科研人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2-10-08 杨智嘉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845.html 1 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 31,8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