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刘秀祥:撒下“要读书”的种子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10日   第 03 版)

本报记者 黄静

刘秀祥多年来一直有一个习惯,如果没有其他事务,清晨5点半,就来到教室等待早读的学生,早早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面对学生,他常常把“要读书”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当年他的老师为他埋下的种子。

刘秀祥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是曾经“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也是从教10年为山区孩子守梦的“全国最美教师”。

刘秀祥出生在望谟县一个小山村,2008年,考上山东临沂师范学院。他一边上学,一边照顾母亲。当年,很多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面对纷至沓来的好心人的资助,他都拒绝了,只接受了学校为母亲安排的住处。

他靠摆地摊、做家教、当服务生,不仅赡养了妈妈,还资助着3个上中学时认识的同样以捡废品为生的弟弟妹妹,给他们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其中两人于2009年、2010年分别考上大学,但最小的妹妹辍学了。2012年,刘秀祥大学毕业已进入一家企业工作,这个妹妹给他打电话说已快要结婚。他意识到,比起没有钱读书,更可怕的是没有梦想,他决定重回大山,为山里孩子的心灵上播撒一粒“要读书”的种子,帮助他们走出大山。

这一年,刘秀祥以全县历史学科第一的成绩考上望谟县特岗教师,在打易镇开启了三尺讲台的生涯。长期的贫困落后,造成当地农民群众不太重视教育,希望子女早点外出打工。刘秀祥发起了“助学走乡村行动”,常年骑着摩托车走村串寨,四处劝学。特岗教师3年里,刘秀祥先后家访了500余名学生,聊自己的经历、讲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让一粒粒“要读书”的种子在家长和学生的心中发芽。

2021年,李应芬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她就是刘秀祥曾经劝学和资助过的学生。“家里当年的情况不允许我继续读书,我多次向刘老师提出要外出打工,但是,刘老师没让我离开学校。有一天,刘老师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有爱心人士愿意资助我和弟弟。”李应芬说,2018年寒假,她无意中发现这个爱心人士就是刘老师,她泣不成声。

刘秀祥发起的乡村助学行动,至今已有1000多人加入,为贫困学生牵线解决助学金1300多万元,覆盖学生4200多人。2016年以来,在省、州、县各级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刘秀祥州级名师(劳模)工作室和省级名师(劳模)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依托,实施年轻教师培养“青蓝工程”,形成“刘秀祥+望谟名师+州级名师+全省及全国名师”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模式,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10年来,刘秀祥共开展了教师研修、学生德育教育讲座2700余场次,从自身的经历和感悟谈起,讲教育事业的发展,讲山区孩子的希望,讲教师的职责和情怀……听众累计超过1000万人。

刘秀祥把“厚德重智,德育先行”的教育理念镌刻在工作室的墙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和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如今,这个工作室已成为贵州德育品牌。

在刘秀祥的带动下,一大批人才回到了望谟、留在了望谟,在大山里播撒种子、教书育人。

2022-10-10 黄静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1875.html 1 刘秀祥:撒下“要读书”的种子 31,87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