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莹莹
由“独角戏”到“大合唱”
“虽然报纸卖不了多少钱,但能够帮助到那些生病的孩子,我很开心。”近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李阿姨再次整理好家中积攒的报纸,打包后交给社区回收人员,所得的69.7元亦如从前一样捐给中华慈善总会“一张纸献爱心行动”,用于帮助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这样的举手之劳,李阿姨已持续很多年。“一张纸献爱心行动”是中华慈善总会于2008年3月启动,以通过捐献废纸积聚善款,针对我国困境家庭中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发起的慈善救助项目。2015年4月,中华慈善总会携手全国各地慈善会,通过联合劝募的形式开展“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将活动推向全国。
动员会后仅1年多时间,“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就累计收集废旧纸张超过5万吨,筹集善款合计3600万元。就在今年3月,“一张纸献爱心行动”又在山西成功救助了98名困难家庭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这,只是慈善事业参与助力社会救助的一个侧影。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搭建起由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项目和社会力量参与的“8+1”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了民政统筹、分工负责、相互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
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不仅在扶贫济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领域大显身手,在社会救助等民生保障体系中也大有作为。
“慈善组织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且资源丰富、方式灵活、形式多样,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吸引更多人主动奉献爱心。”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执行院长宋宗合表示,这使得慈善事业与国家保障救助制度互补衔接、形成合力,社会救助工作早已经由政府单打一的“独角戏”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发力的“大合唱”。
慈善救助成为重要补充
“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经成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宋宗合说。
近年来,我国的慈善组织围绕社会救助相关领域,开展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北京等多地的民政部门还出台了关于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意见。
在助学方面,自2012年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携手茅台集团和33家省级青基会,每年捐款1亿元,用以奖励资助当年参加高考,并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品学兼优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两万名大学新生,每人资助5000元。10年来累计捐资10亿余元,奖励资助20余万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
在助困方面,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围绕困难群体,依托众多品牌公益项目,联合专项基金和合作伙伴,与近20家互联网筹资平台深度合作,先后开展了扶弱济困、助教助学、大病救助、灾害救援等各类公益项目,累计筹集善款超过23亿元,受益人群近千万人。
在灾害救助方面,近年来,在多次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慈善力量都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7月,河南省出现强降雨引发洪水灾情,全国各地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上千支公益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行进在灾区的各个角落展开搜救。灾情发生10天后,河南防汛救灾接收社会捐赠款物就已超71亿元,并第一时间针对灾情展开统筹救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来的慈善捐赠总额中,每年都有约20%的慈善资源投入到医疗救助帮扶领域。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引导慈善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保障。
“慈善救助的资源主要用于为特定群体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医疗费用资助、目录外特殊病种救助等,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全面、更充分的医疗保障服务。”以病种救助为例,宋宗合发现,近年来,白内障、儿童先心病、唇腭裂、地中海贫血等,是慈善机构投入资源较多的疾病救助种类。
此外,在慈善机构的努力下,一些罕见病也逐步纳入慈善救助视野,进一步获得社会关注和支持。
从单一救助到多样综合救助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公众对社会救助需求也出现了新的升级。
“生活救助需求有所下降,专项救助需求快速上升;现金救助方式的重要性有所下降,服务救助需求快速上升,情感性救助需求稳步增加;社会救助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宋宗合表示,这对提供相应慈善救助服务的慈善组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遵循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国家方略,社会救助制度也必然要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打造多层次分类救助体系,为不同类型的困难家庭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救助帮扶,既扩大了救助覆盖面,又突出了重点救助对象,有助于积极回应困难家庭帮扶需要的多样性。”宋宗合说。
这,也给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更多路径。
“在社会救助实践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慈善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扶弱济困,探索开展‘资金+物质+服务’的救助帮扶,促进传统的单一现金或实物救助向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多样化综合救助转变。”宋宗合强调,通过非物质救助形式实现社会救助方式的多样化、组合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救助的综合效应,这是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的新亮点。
值得期待的是,社会救助立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之中。“未来,社会救助法的出台将成为新时代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并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走向成熟定型提供法律保障。”宋宗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