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阳光洒落在陕西省西安市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让这个丰收的季节暖意融融。启智屋内,孩子们一排排整齐地坐着,正在认真听老师讲课。
“这个是苹果,红彤彤的苹果像不像一个个小气球挂满了树上?”教室里,老师正耐心拿着卡片,一张张给孩子们展示。
和大多数学校相比,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有些特别:它坐落在高陵区钓北村一座普通民房里,招收的学生大多患有自闭症或智力障碍。
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负责人魏红莉,今年52岁,是这些特别的孩子们的“妈妈”。
2011年夏天,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魏红莉从西安某特殊儿童发展中心辞职,回到了老家钓北村。“我干特教工作很多年了,经验比较丰富,和孩子们感情也很深。刚离职那会儿,好多家长一直在打听我,有的甚至直接带孩子找到了家里。当时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魏红莉暗下决心:要办一所特别的学校,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没有校舍,魏红莉就在自家房子基础上改造;资金不够,就东拼西凑借;缺人手,就动员亲朋好友参与……经过一年的筹备,2012年7月,魏红莉牵头成立了高陵区第一家民办非营利组织——高陵手牵手特教中心。这些年,来自陕西省内外各地的数百名特殊儿童,加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了魏红莉的“孩子”。
慢慢地,魏红莉为这个“家”添置了越来越多的设备,电脑、电子琴、刺激环、按摩器及康复器材和整套健身设施……同时,她还聘请了5名幼教和特教教师,对孩子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训练,教他们生活自理,学习手工,唱歌绘画,提高他们的认知和沟通能力。
为了办学,魏红莉花光了家里的积蓄。为了补贴特教中心的经费,她和丈夫在村里又办起了养殖场和果园。
这些年,她把所有的时间和希冀,全都放在了孩子们身上,她的话题,也永远围绕着孩子。“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大多很胆怯、自卑,不愿意与人交流,情绪也不稳定,动辄又哭又闹。其实,这是缺乏爱的表现。我们就想办法主动和他们亲近,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一起吃住,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被需要的。”魏红莉说:“时间久了,孩子对你产生信任,自然就打开了心扉。”
有人说:魏红莉是最幸福的妈妈,因为有几百个孩子叫她妈妈,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声妈妈,多么来之不易。“有个孩子真的是用了10年才会叫‘妈妈’,当他终于能说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魏红莉说。
特教中心中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要外出务工,几乎没有时间来照顾他们,有的一年才来探望一次,这里真正成了他们的最温暖的港湾,而一声声“妈妈”,也同样让这些孩子感到温暖。
8岁的佳佳是脑瘫患者,有天半夜突然发烧,魏红莉赶紧背着孩子到就近的诊所打针。她摸黑走着,不小心把脚崴了。孩子趴在她背上,看她一瘸一拐地走着,一个劲地说:“妈妈,我自己下来走吧。”
“没事,没事,我背着你……”魏红莉不肯放手,忍痛背着孩子急忙往医院赶。这样的事情,在魏红莉的生活中,如同家常便饭。
在她的悉心呵护下,特教中心的不少孩子已经回归正常生活。“有个叫小茜的女孩,不仅康复了,前两年还结了婚,和丈夫做手工艺生意;还有个叫楠楠的,来了1年,已经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还有浩浩,画画很棒……”魏红莉如数家珍。
魏红莉深知,让特殊儿童掌握基本生存技能、融入正常社会是她最重要的任务。于是她和同事们处处留心,认真观察每一个孩子,从他们身上挖掘更多可能。她手把手、一对一地重复上千次、上万次教孩子们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还聘请专业老师教孩子们手工制作。
有人来参观时,她总是会指着桌上的钻石画、绣球、灯笼等手工艺品,满脸自豪地说:“这些都是孩子们自己做的。”为了鼓励孩子们,她还联系一些爱心机构,开展义卖活动,把孩子们的作品搬上舞台,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理解这一群体。
如今,魏红莉最大的心愿就是创办一个手工工厂,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食其力的平台。虽然现在对她而言,资金和场地都是问题,但她从未放弃过努力,因为她的信念从没有动摇过,那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要耐心浇灌,总有灿烂绽放的一天。
(王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