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龙
在哈尔滨马迭尔宾馆一楼参观“新政协在哈尔滨筹建活动”的展区时,我注意到当年所有报纸资料都是选自醒目的《东北日报》,虽然在东北生活、工作了几十年,好像没有看到过《东北日报》。
凝视着四个大字,感觉字体很像我们熟识的《人民日报》报头的毛体字。记得几年前到西柏坡参观学习时,解说员特别介绍毛泽东同志在写“人民日报”四个字时说:“人民日报这四个字啊,中间两个字要小一点,两边两个字要大一点,这样就好看喽!”
笔者心里暗想,《东北日报》字形看似也是这个架构,回去一定要查查资料看看这份报纸和报头的来历。
追溯往事
回到家里,想起哈尔滨市政协张军同志多年前曾经到大连拜访过我母亲,那时微信还不普遍,互留了电话和邮箱。后来他通过邮箱给我发过新政协筹备活动的相关资料,我当时没有去过马迭尔宾馆,对这段历史很模糊。
打开邮箱,搜索到张军同志给我的邮件是2017年7月28日,多么巧5年后的同一天,2022年7月28日我入住哈尔滨马迭尔宾馆!小小的巧合,总是让人心里一亮。
试着寻找通讯录里张军同志多年前留给我的电话号码,很快联系上了。张军非常爽快地回复:“需要啥吱一声!”
关于《东北日报》,张军同志表示,现在的《辽宁日报》前身就是《东北日报》,并建议我方便时到辽宁日报社或者辽宁档案馆去查查1948年出版的《东北日报》,或许能够找到关于祖母李德全在哈尔滨一些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一时去不了沈阳,我便浏览了《辽宁日报》和辽宁档案馆的官网,未果。想起一位喜欢历史资料收集的好友,惊喜地获得一整套《东北日报》影像版。
杨耀伟先生《〈东北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记载:“1945年9月底,以彭真为首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沈阳成立,并按照中央的指示,创办《东北日报》。当时提出明确的口号:“靠两万干部、十万兵、一张报纸”开展工作。创刊时的《东北日报》报头,由东北人民野战军副总司令员吕正操题写,1946年4月28日,改用毛泽东专门为《东北日报》题写的报头。
翻开1945年11月1日的《东北日报》创刊号,细读它的《发刊词》,这是一篇极具特色的出版宣言:
东北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之后,(在)苏联红军的援助下开始解放了,过去,我们有话不得说,有苦无处诉,今天我们可以自由说话,表示我们的真正意志了,本报就是东北人民的喉舌,它以东北人民的利益为利益,以东北人民的意志为意志,反映人民的要求,表达人民的呼声,为巩固中苏友好团结以保障远东和平,为东北人民自己做主的民主自由繁荣的新东北而奋斗。一切都为东北人民而服务,这就是我们的宗旨,我们的天职。
最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也就是本报今后努力的方向。
敌伪在东北已经摧残蹂躏了我们十四年,现在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甚至军事上还有不少的残余势力,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毒素而没有肃清。为了建设民主自由繁荣的新东北,必须彻底肃清敌伪一切残余势力与其毒素,建立起我们东北人民新的思想武装和新的组织力量。本报为了东北人民之切身利益,决以全力和一切敌伪及法西斯余孽做无情的斗争,无论他挂着什么样的漂亮招牌,穿着如何美丽的外衣,我们都将以万能的照妖镜暴露其原形而给以无情打击。这就是我们当前现实的斗争任务。
本报就站在这样的立场上肩负着这样的任务而诞生了。它是东北人民的报纸。
东北同胞们!全国同胞们!东北人民已从异族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但只这是解放的开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扫除一切反人民的反动势力,才能达到真正的解放,我们东北人民需要民主,需要自治,需要武装自卫,肃清一切敌伪残余势力,以安定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秩序,需要民主自由的文化教育,需要健全的人民组织,需要取消一切经济统制,并救济灾民难民,减轻负担改善民生。本报愿与我东北同胞共同奋斗,以促其早日实现。
本报草创伊始,资历人力诸多不备,见闻学识又甚有限,尚冀各界人士,随时不吝赐教。
民族自由繁荣的新东北万岁!
东北人民解放万岁!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中苏两大民族友好团结万岁!
77年后的今天,抄录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的《发刊词》,依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东北日报》报头题字
翻到1946年4月28日的《东北日报》,看到了新启用的毛泽东所题的报头,按照竖版的习惯,报头从右至左书写。书体偏于行楷,圆笔为主,每个字的结体均向右倾斜,有一种劲势,气息儒雅。
然而,这个并不是在哈尔滨马迭尔宾馆新政协展板上看到的《东北日报》的报头。
经查找资料得知,毛泽东同志曾经为《东北日报》题写过两次报头:“1946年4月我军解放长春后,报社迁到长春,4月28日《东北日报》在长春复刊,并开始使用毛主席的题字作报头。”“报社迁到哈尔滨后,于1946年12月18日又更换了一次报头,新报头是毛主席亲自写的,一直到《东北日报》停刊,始终用此报头。”
翻到1946年12月18日的《东北日报》正是我们看到的报头,毛泽东第二次题写的报头改为从左至右的写法,字形呈欹侧势,字体较长,横画向右上方的斜度较大,“东”“报”二字将“北”和“日”字夹裹包容之中,布局巧妙,气脉贯通,流畅自然。
理顺了《东北日报》报头的来历,让我小有成就感。
创刊轶事
仔细查看1945年11月1日《东北日报》的创刊号,发现社址为“海关山”,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四年十一月十日”,而第二天的出版日期为“中华民国三四年十一月二日”。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在史料中寻找答案。
陈景行先生在其《难忘的21个日日夜夜——忆〈东北日报〉筹印工作》一文中回忆了创刊时的艰辛:“《东北日报》经过二十几天的筹备,在我们蒙着窗帘,秘密地印刷一夜之后,终于在1945年11月1日,向沈阳及东北地区人民推出创刊号,报纸由吕正操写报头,头条消息为新华社电讯《国共商谈重要成就,毛泽东飞返延安》。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报纸上所标社址为山海关,尽管创刊号有些粗糙,错把山海关看成‘海关山’,创刊时间错印成‘中华民国三四年十一月十日(应为一日)’,人们依然争相传看,这里毕竟传出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消息。”
据李园园在《〈东北日报〉为东北人民传递八载时事政情》一文中揭示:“抗战胜利后,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根据相关条约规定,苏联驻军不允许共产党在沈阳公开办报出刊。为了让报纸能在沈阳及早安全出版,又能避开与苏方的外交冲突,东北局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即在报社地址一栏写上‘山海关’三个字,借用‘山海关’这个假地址,来掩护‘沈阳’这个真地址。就这样,于1945年11月1日在沈阳正式创刊的《东北日报》,从第1期到第10期,报头上都有印着‘山海关’字样的社址,直到国民党军队进犯山海关,这个‘借用’的地址才在报头上消失。”
《辽宁日报》接棒《东北日报》
在1954年8月31日《东北日报》报头左侧有一则“终刊启事”:
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的决定,本报于八月三十一日终刊。各单位与本报财务关系上如有未了事宜,今后请与辽宁日报经理部联系。东北日报社
今日《辽宁日报》的前身就是《东北日报》!
《东北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堪称新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摇篮。很多耳熟能详的主流媒体前辈如穆青、华君武、刘白羽、华山等都曾经在《东北日报》社工作。《东北日报》在党的新闻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之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