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大好机遇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22日   第 09 版)

本报记者 李元丽

“目前,氢能开发利用已经开始在全球取得迅速发展,中国氢能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的判断,对于中国氢能产业从业者来说,足够振奋。

干勇是在近日由中国氢能联盟发起,名为“氢创未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的行业高端对话节目上说的这番话。

更为振奋业界人心的消息来自正在召开的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方向,业内人士的心声则是行业的缩影。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窥见包括氢能产业在内的中国新型能源体系的未来。

顶层设计开启新空间

“氢能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特别是在当前能源结构调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于‘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愈加凸显。进入氢能主导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能源的起始端,把不能上网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氢能,或者专门用可再生能源制氢,可以形成一个绿色的氢能体系;在能源的终端,氢能可以使整个用能过程变得绿色低碳,正好解决了当前大家担心的全球变暖问题。”干勇表示,政府对氢能发展做出了到2035年的中远期规划。按照规划,在中国能源结构调整中,氢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要抓住历史机遇,干勇表示,一是需要顶层设计。氢燃料电池和氢能的利用不同于锂动力电池,不是一个城市或一家企业就可以完成的,要做整个氢能的绿色体系布局,就需要做顶层设计。首先建设示范工程,建成一些大型的绿氢体系,把应用场景规划进去。二是绿氢体系和交通等主要示范项目互相连接。在储运方面,初期最合适的是固态储运,然后才是管线建设。管线建设也要搞示范,在中国现有的大约3万公里的油气管线中,寻求一条线,加入10%到15%的氢,可以大大降低建设成本,一个城市里哪怕只有15%的能源来自氢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马上就降下来了。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轨道交通的应用,燃料电池的发展一定要从商用车开始,力量要集中在大型商用卡车物流上,这也是一个示范项,需要在国家统一的顶层设计下进行。三是需要金融和资本的介入。现在中小微企业在建设绿氢体系时,遇到了融资难、融资贵特别是贷款利息高的问题。本来光伏发电的成本已经降到了0.15元/千瓦时左右,如制成氢气时加上利息,就到了一公斤25-30元,超出了低成本的要求。如果利用风电制氢,在当地发电制氢成本每公斤最好不要超过20元;如果是光伏发电制氢,最好每公斤不超过12-15元。“为此,我们要抓住这一次中国氢产业链已经初步建成的大好机会,在《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引下,健康有序地发展氢能产业。”干勇如是说。

合力攻关突破瓶颈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充分认识发展氢能产业的重要意义,深入开展宣传引导,加强氢能科普宣传,注重舆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小奇表示,应利用“风光氢储融一体化”模式,耦合各项新能源,包括用基金打通清洁能源产业投资与氢能装备之间的通道。目前,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投、中船重工、航天科技都在着力布局氢能产业。越来越多大型央企、国企进入氢能行业,和大量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一同联合攻关发力,势必推动国家氢能产业的发展。

刘小奇介绍说,国华投资作为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专门从事清洁能源产业的公司,是基于风电、光伏、氢能综合智慧能源,以及投资基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清洁能源企业。2020年国华投资提出了“一核两极一平台”发展战略,即以新能源为核心,以风能、光伏为核心,以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为两个新增长极,以投资平台为引擎,打造“风光氢储融一体化”战略模式。

谈及未来,刘小奇表示,国华投资将重点围绕打造“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全国绿氢供应链布局”和“资本高效对接平台”,同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攻关发力。一是围绕大规模风光制氢关键技术研发攻关,解决绿氢制取装备以及绿氢压缩和加注关键技术的研发。二是围绕可再生能源丰富区域和国家能源集团产业布局的密集区打造一批绿氢制备和绿氢绿氧、绿氨和国家能源的化工耦合、铁路耦合、煤矿以及港口协同耦合发展。通过上述运营场景推动,实现公司绿氢产业布局。三是利用产融高度协同优势,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前台,各个风控、财务、法律、技术研发中心作为中后台,协同支撑,高效对接,以实现产融高度协同对接和市场的快速响应。

技术政策市场三位一体赢得未来

电解水制氢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但为什么这一技术路线在制氢产业中只有不到1%的市场份额?在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英歌看来,那是因为它没有跟绿电结合。一旦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与电解水制氢领域相结合,就可能出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如2009年,十几家企业在洛阳发表了“洛阳宣言”,表示用3年时间实现光伏1块钱1度电的水平。今天,光伏上网电价在中西部地区已经实现了两毛到三毛一度电的水平,在一些光照条件好的地方甚至能达到1美分1度电的水平。

“氢能真正作为一个行业来发展,还处于创业初期。”借鉴光伏过去十几年发展的经验,王英歌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一是技术创新。无论是光伏,还是氢能的发展,其本质都是装备制造业,需要依靠科技去推动,而不像煤炭、石油、天然气具有资源依赖性的特点。过去十几年光伏行业的显著特点就是,在多晶硅、拉晶切片、电池组件每个环节都出现了技术方面跨越式的进步,与此伴随的是国产化,即技术工艺的进步和材料装备的国产化。以切片领域为例,金刚线十年前两块钱1米,国产化之后只需1毛多钱1米,因此技术工艺的进步和材料国产化的结合形成了国内光伏的竞争力。二是政策创新。国内光伏产业需要特别感谢政策方面的激励支持,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奠定了政策大纲;2014年陆续出台了光伏标杆电价的方案,以及分布式度电补贴的方式;2015年,国家又出台了领跑者计划示范基地的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是光伏发展的灵魂。三是市场创新。早期光伏产业在青海、新疆一带规模化、集中式发展,到现在光伏产业从集中式到工商业分布式、户用分布式、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等各种应用场景都得到快速发展,这背后离不开市场化的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氢能一定可以赢得未来。

2022-10-22 李元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541.html 1 中国氢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大好机遇 32,54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