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同心奋进新时代·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

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23日   第 10 版)

“长征组雕”手稿之《松毛岭战役》 吴为山 作

本报记者 王小宁 张丽

编者按: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括“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如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凝聚磅礴的文化力量,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如何更好实现文化繁荣发展,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本报记者采访相关委员,听听他们的建议。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比翼腾飞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让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想起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过的一句话: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闪电有了思想穿透力,我们就有了广泛的动员力,就有了社会凝聚力、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而其中一定包含着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正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建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而且更要在精神上强,这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强。”叶小文指出。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色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周文彰表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精神文明的现代化;没有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要求全国各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现代化与物质文明现代化齐头并进,使它们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大支撑和两大标志。

“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积极成果,它们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随着物质文明建设步入现代化进程,精神文明建设理应比翼齐飞,在精神生产的某些领域,例如思想理论领域,甚至可以超前步入现代化进程。”周文彰分析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精神生产的超前发展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优越的条件。我们不要辜负了这个时代,而是要踔厉奋进,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以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引领和推进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使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包括“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看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新时代新征程奋斗进取的全局性指导,是把握新时代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方法的重要指导,是理解新时代文化发展本质和路径的根本出发点。这指导我们从‘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出发,全面把握和构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调关系,致力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并由‘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中华民族对于人类文明的新贡献。”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繁荣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要求中国文艺必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傅道彬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艺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的时代特色,必须坚守中华民族的审美风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守守正创新原则,而守正创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文艺坚守的原则和方向。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正,就是守中华文化的传统之正,就是守服务人民的方向之正。创新就是创中国式文艺的思想之新,就是创中国式文艺的话语之新,就是创中国式文艺的局面之新。”傅道彬表示,文艺批评是中国式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批评工作者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指导,在文艺方向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站稳立场,敢于斗争、敢于亮剑。以先进的理论批评,引领文艺创作、引导文艺审美,为新时代的现代化的中国文艺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赶上了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画艺术家韩必省由衷感言,“我们要努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秣马厉兵、砥砺前行,紧贴时代脉搏、讴歌时代精神,创作出无愧时代的书画精品,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学者、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韩庆祥表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既突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重大成果,也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质。越是在我国历史发展的紧要和重要关头,遇到的矛盾难题、障碍阻力、风险挑战就越多越大越严峻,就需要党员干部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就显得越加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表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命题锻造于新时代十年,是新时代十年所收获的最大思想果实之一。”回顾刚刚过去的新时代十年,王学典认为,这是思想文化界不平凡的十年,是文化事业巨大变革突飞猛进的十年,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十年。“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孔子故里曲阜视察,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因此发生巨大调整,抛弃‘文化自卑’情结,走向‘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十年所发生的最重大思想事件;‘把中国中国化’成为新时代十年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意识的觉醒和苏醒,是新时代十年所发生的第三个巨大变迁,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建的十年,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建提上日程的十年。”王学典感慨道,所有这一切都铸就了“中华文化立场”,坚守这一“立场”,是所有中华儿女的未来文化使命。

网络中国、数字中国建设,是科技兴国、科技惠民的重要举措,也为文化建设、文艺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发展空间。以民间文艺发展为例,潘鲁生介绍,正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就是在数字化抢救保护基础上的进一步出版传播,传统的经验形态的民间文艺传承将在数字技术、网络发展中获得新的保护、研究与传播发展空间。他强调,“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也要积极融汇新媒体、新科技,适应新传播、新受众,融入新生活、新发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续写民族文化创造的生活诗篇。”

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潘凯雄认为,这是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的重要遵循,也是衡量我们各种决策与行为是否科学、正确与否的一个标志。

2022-10-23 王小宁 张丽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593.html 1 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 32,59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