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元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在10月18日15时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第一场集体采访上,山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吉福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黄志强谈及能源问题时,分享了各自的实践与举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能源大省转型新方向。
山西:“两个转型”奠基础
在谈及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和数字转型时,张吉福表示,去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产业转型作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鲜明提出产业转型的“两个方面”。经过近一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思路是符合实际的。今年以来,山西的规上工业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排在全国前列,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大幅领跑、势头强劲。 据张吉福介绍,面对新的形势要求,特别是疫情条件下数字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产业中越来越突出,山西省委把数字转型与产业转型摆到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把同步推进“两个转型”作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作出全面部署。
具体来讲,一是产业转型。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变“一煤独大”为“多业支撑”。二是数字转型。统筹推动“四化”,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数字化,实现数实融合、数智赋能,把山西打造成全国能源领域数字化转型排头兵和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张吉福说,山西将在能源领域发挥优势、率先突破,推动能源领域“五个一体化”。即煤炭和煤电一体化发展、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发展、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融合发展、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推进,加快实现煤炭由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的转化。这也是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的重点。
对于山西如何做好增产保供的问题,张吉福表示, 山西是煤炭大省,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一直以来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产煤百亿吨,占全国的1/4,其中,外调量64亿吨,占省际调出量七成以上。去年,产煤11.93亿吨,占全国1/3,同比增产1.13亿吨,占全国总增量2/3,产量和增量均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山西为保障全国能源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山西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加快产能释放,加强生产调度,加强对中长期合同的履约监管,强化运力保障,全力完成国家下达的煤炭增产保供任务,确保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今年1-9月,产煤9.77亿吨,增长10.5%。其中,外调煤量5.56亿吨;电力外送92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7%。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山西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山西煤炭产能利用充分,产量储备充足,电力供应充裕,请大家放心,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决心做好能源增产保供工作,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多山西力量。”张吉福如是说。
内蒙古:“追风逐日”不停歇
“过去谈到内蒙古更多的是提到‘羊煤土气’,现在新能源成为我们新的增长点,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内蒙古谋划的能源基地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发展新能源可谓是得天独厚。”谈及内蒙古能源转型时,黄志强表示,打个形象的比方,我们叫“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所谓“头顶有风光”,内蒙古拥有全国57%的风能资源,超过21%的太阳能资源,资源丰富;所谓“脚下有煤炭”,目前火电还是最好的调峰工具,内蒙古大量的煤炭资源加上庞大的火电机组,就为下一步新能源大规模并网接入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所谓“手中有电网”,内蒙古拥有相对独立的蒙西电网,电网的存在为新能源的接入、为探索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会,在全国可以探探路子。同时,内蒙古距离负荷中心—京津冀、长三角比较近,成本优势明显,内蒙古新能源优势非常独特。
在“追风逐日”过程中,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内蒙古的工作。黄志强表示,一是目标引领。去年自治区党代会明确了“两超过”“两率先”的目标。“两超过”就是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要达到1.35亿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要超过火电装机;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量要超过火电发电量。所谓“两率先”,就是在全国率先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率先在全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二是规划先行。我们陆续出台了新能源发展规划、电网配套规划以及调峰布局规划。三是外送基地化。高标准规划百万和千万千瓦级的外送基地,特别是今年按照国家的规划,在内蒙古将实施千万千瓦级的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整个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四是本地消纳场景化。我们避免传统的发电卖电模式,重点规划了风光制氢、源网荷储、零碳产业园区、自备电厂绿电替代等应用场景,通过场景的引入让新能源发电和负荷侧自求平衡,这样最大程度来消纳新能源。五是全产业链发展。我们聚焦风、光、氢、储四大产业链,上游发展装备制造业,下游延伸发展制绿氢、绿氨等绿色化工产业,同步协同推进研发创新、运维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