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周刊

多些“生态+”前置思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27日   第 09 版)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江桂斌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和新部署,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不仅回应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丰富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解。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朴素的生态观。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一种更具现代和超前内涵的表述方式写入二十大报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从现实需求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人类现代化的道路,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趋势。

先污染后治理,曾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走过的道路,许多著名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由此产生。改革开放以来短短几十年里,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却也因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经过十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得到了根本好转,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十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环境治理成效也是前所未有。2021年中国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连续两年实现了PM2.5和臭氧的双下降,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实现二类及以上的优良水体。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五类。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时代赋予环境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要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贡献。

要潜心科研,深刻研究持续增长的化学品所造成的环境与健康风险、大气污染的健康危害及其控制,以及新污染物治理、垃圾处置、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一系列污染治理的科学技术问题和政策决策问题,认识污染防治的科学规律,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贡献。要切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谋划工作时多些“生态+”的前置思维,把绿色发展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在发展产业时多些“+生态”的延伸思考,探索出更多绿色发展的新方式、新业态、新路径。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2022-10-27 江桂斌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790.html 1 多些“生态+”前置思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2,79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