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民营周刊

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论述②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28日   第 07 版)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 庄聪生

继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体经济各个重点领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然而,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仍存在突出性结构问题,制造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多年来,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传导路径不通畅,大量资金在金融体系内自我循环甚至空转,存在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的现象。特别是金融、房地产的快速膨胀和过度投资行为,侵蚀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基础,严重影响了企业家专心致志干实体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有的甚至放弃主业去做投资、炒房地产。

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既有受内需收缩与外需增势放缓叠加因素影响,又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挤压加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形成巨大冲击,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支撑我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传统要素优势正逐步减弱,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实体经济运营成本刚性上涨,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但是,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虚拟经济终究是“空中楼阁”,“虚火”过旺,“虚胖”的经济“体质”是难以支撑经济向好发展的。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对引导广大民营企业保持定力,坚守实体经济,做到不焦躁、不灰心、不动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产业,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软实力、生产力和竞争力。营商环境的好坏,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指示剂”,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往哪里建、人才就往哪里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多次要求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强调要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优化营商环境顶层设计力度,从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市场负面清单、强力减税降费,到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进一步扩大开放,再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竞争新优势、促进高质量发展,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组合拳”。2019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营商环境领域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目前,我国营商环境正在大幅改善、总体向好,形成了各地竞相改善营商环境的可喜局面。

许多地方为激发市场活力,努力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四最”营商环境。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改进审批服务,采取“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同城办”,实现了从“大厅办”到“现场办”“掌上办”,从“群众跑”到“数据跑”“工作人员跑”,从“多个部门办一件事”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的转变。

据统计,2012年以来,我国市场主体年均净增长超1000万户,活跃度总体稳定在70%左右,企业开办时间已经由平均22.9天压缩到4个工作日以内,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位列第31位,成为营商环境改善最为显著的主要经济体。

当然,这几年也有不少企业反映,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新官不理旧账”,选择性执法、滥用自由裁量权等影响营商环境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过程,没有“休止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按照二十大精神和要求,今后各级党委、政府将会对标国际标准,对标市场需求,对标企业家期待,不断破解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为广大民营企业家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舞台和良好环境,让民营企业家真正有投资便利感、政策获得感、财产安全感。

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民营经济是我国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是美好生活产品的主要创造者、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贡献者。

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的开启,许多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市场嗅觉敏锐、创新动力强、机制灵活、反应能力快的特点,从过去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转向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敢于涉足新领域、采用新技术、开发新工艺,不断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创造新模式,努力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

据统计,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0%左右,是驱动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成为创新舞台上越来越活跃的角色。目前,全国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左右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都来自民营企业。

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许多民营企业积极拥抱数字经济浪潮,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生产智能化、制造精细化、产品个性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便利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显示了较强的生机和活力。当前,疫情冲击,百业艰难,唯创新者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精神,引导广大民营企业把坚持创新放在发展首位,专注品质、追求卓越,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切实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未完待续)

2022-10-28 庄聪生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845.html 1 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 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论述② 32,84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