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休闲周刊

从“骑行热”看城市发展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28日   第 10 版)

本报记者 刘圆圆

在北京市门头沟,自南向北蜿蜒曲折连接潭柘寺镇与王平镇的潭王路,有着“门头沟天路”之称,这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自行车运动协会秘书长王敏钟爱的骑行路线之一。“这条路线的路面很好,有一定的坡度,机动车又相对较少,是条经典的骑行打卡线。”

“骑行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市区骑行能够感受到城市的发展与变化,在郊区可以游览自然美景。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还能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王敏告诉记者。

1999年,王敏初来北京便进入了自行车领域。“当时的自行车更多的是一种代步工具。”王敏说,当时他开了一家二三十平方米的门店,主要销售通勤类自行车。“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健身的热潮一下子被激发出来,骑行作为大众较喜爱的运动,队伍也逐渐壮大。”

自那时起,王敏的自行车店也不断发展变化:从通勤类自行车开始扩展到专业的竞技型自行车,从一家门店扩展到几家门店,最大的店面400多平方米,其中包括了捷安特、美利达、大行等多品牌专业自行车,并有近四成的骑行装备。“一般刚入门的骑手,会买山地自行车,轮子比较宽,抓地性能好也相对更安全,价格也相对便宜;而骑了1-2年的骑手,大多会换成窄轮的公路自行车,更容易出速度,对骑行技术及体能也都有一定的要求,运动量自然也更大。”

骑行不仅仅是一种运动,还是一种阳光积极的生活方式。2009年,王敏成立了北京两轮单车俱乐部,发展10多年来,已经吸纳会员近5000人,建立起9个俱乐部群,其中3个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的骑行爱好者。自俱乐部成立以来,王敏就开展骑行进校园的培训活动,他给中小学生讲解自行车骑行技术以及骑行中的注意事项等。“骑行作为一项既传统又新潮的运动,正在走向大众化,当然也少不了对青少年的普及。”王敏说。

中国从曾经的骑行大国,到今天骑行热再度风靡,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王敏认为,除了骑行本身的魅力之外,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体育赛事活动的带动、城市环境的提升、骑行设施的改善等,都是形成“骑行热”的重要因素。爱好者在用车轮丈量一座城市的过程中,也充当了为城市规划和管理建言献策的角色,骑行为改善城市交通舒适度起到促进作用。

“如今,在北京城市的街道中,多了不少红色塑胶底的慢行车道,上面都印有骑行标识。在很多机非混行道路上,则是一幅‘骑行人和汽车叠加在一起’的图标,骑行人在前,汽车在后,表明自行车优先。”王敏说,“这些明确的自行车道标识为专业锻炼、休闲放松、日常通勤提供了更安全的骑行环境。”

据相关统计数据,十年来,北京完成中心城区次干路及以上3218公里慢行系统治理工作,拓宽二环辅路自行车道;打造CBD西北区、回龙观、石景山保险产业园等一批示范街区;全市慢行系统林荫覆盖率达86.3%。北京市民的慢行出行意愿也持续提升,自行车年骑行量由2017年的0.5亿次(公共自行车)提升至2021年的9.5亿次(共享单车),自行车出行已回归城市。

王敏表示,骑行热除了带动自行车产业的向好,也以另一种方式促进城市消费的提升。“我们很多的骑行活动都与当地的餐饮等实体店铺进行合作,商铺为骑行人员提供中途休息的场所,而骑行队伍通过打卡这些商铺也进行了一定的宣传和消费。疫情之后,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希望通过骑行活动这种方式,将人与商铺、城市连接到一起,以绿色健康的方式为生活和消费注入新活力。”

2022-10-28 刘圆圆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861.html 1 从“骑行热”看城市发展 32,861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