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术家园

中国强起来的文化支撑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0月31日   第 11 版)

▲叶小文

▲传统文化经典

▲ 讲座现场

主讲人简介:

叶小文,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更加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形成思想穿透力、广泛动员力、社会凝聚力,众志成城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是叶小文先生近期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求是大讲堂”演讲的部分内容,本刊整理发表,以飨读者。——编者的话

10月16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50多次“文化”,这让我印象深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靠的是党和人民的动力、活力、耐力、定力以及硬实力和软实力,尤其是思想穿透力。德国诗人海涅曾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有了思想穿透力,就有了广泛动员力,就有了社会凝聚力,就有了众志成城力。如果14亿多中国人,都使出了洪荒之力,那就是磅礴的力量;洪荒之力、磅礴之力中一定包含着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因此,我们“站起来”要文化自信,“富起来”要文化涵养,“强起来”要文化力量。

“站起来”要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文化中就有蕴含、有淬炼、有基因。

中国是文明古国。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五千年中华文明不仅没有断流,还要实现伟大复兴,究竟有什么密码?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一个著名的“三绝碑”,其碑文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冯先生在其中写道:“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真的是“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其命维新”啊!

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经典论述。比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再如,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中华文明讲究“多元一体”,我曾在文章《“多‘元’一体”与“多‘源’一体”辨析》(刊于《文史哲》)中提出一个问题,在进一步研究中,可否将“中华文明格局”的定义,由“多元一体”调整为“多源一体”?“元”和“源”一字之差,相去甚远,有必要认真辨析。我从7个角度做了分析,一是从中华文明发展路向的考古实证来看,二是从中华文明发展基本格局的历史脉络来看,三是从“元”之本义看,四是从费孝通“多元一体”的特指含义看,五是从“大一统”的“一元”文化传承来看,六是从反分裂斗争需要来看,七是从哲学上看。那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定义“文明格局”这样一个关乎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涉及到“根”和“魂”的概念,不必约定俗成,人云亦云;避免含混不清,留下隐患;应该问底刨“根”,凝神聚“魂”。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以“多源一体”定义中华文明格局,展开讲就是,始于一元多样,归于多样一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把“一元”的圆心固守住,把包容的多样性(多线性)半径拉长,就能画出最大同心圆,永固中华儿女大团结。

“富起来”要文化涵养

个人要有“文化涵养”

讲“文化自信”“文化涵养”“文化支撑”,其实人人皆在“文化”之中,人人都有责任从“我”做起,“好‘自’为之”。

《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华民族文化支撑“合抱之木”的参天巨柱,我也能作“毫末”之贡献吗?

曾听一位基层干部讲起自己的经历,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他是“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之后,这句话也成了我的座右铭。

白天走干讲,就是要走下去、干起来、讲出水平。

走,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走,不仅要开动双脚,还要开动脑筋,不能走马观花,不能“葫芦掉进井里,还是在水上漂着”。

干,就是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干部,先干一步。

讲,是领导干部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解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能不能讲、会不会讲,往往体现出一个领导干部的水平。我们有的干部,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套话一说完,主客便只好默默地相对,逐渐沉闷起来”。

晚上读写想,就是要耐心读、勤于写、创造性地想。

读,过了学生时代,没有专门时间读书,也没有老师督着读书,就看自己愿不愿挤出时间读书。再忙,睡前总能挤出一小时。关键是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便可以进入另一个美妙的世界,从读书中获得心灵的充实和内心的愉悦。

写,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邓小平同志讲过:“用笔领导是领导的主要方法,这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凡不会写的要学会写,能写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

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慢朗诵读,绝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走干讲”与“读写想”,相辅相成。“读写想”是坐而思,“走干讲”是起而行。白天光阴似金,最宜多走多干多讲;夜晚沉寂幽静,更适勤读勤写勤想。坚持走干讲,才能读得透、写得深、想得远;不懈读写想,才能走得实、干得好、讲得准。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夜以继日,累也不累?其实进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便不难体会孔夫子的那股豪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周而复始,烦也不烦?其实会另生出一番快乐的滋味。享受工作,一心一意,忙并快乐着;享受生活,一茶一书,闲并快乐着;享受天伦,一生一爱,爱并快乐着。

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积以时日,我就写出了若干短文,拿去发表。互联网时代,这类文章读者不会多了,但总还有人关注。

我是五届政协委员,这一届我们开展了读书活动。自2020年全国政协读书活动开展以来,两年多的时间,我已出版四本书。这里介绍两本,谈谈我的“读写想”心得。

第一本是《“书香政协”百日漫游——叶小文读书笔记》。作为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从2020年3月中旬响应动员进入“试水”群,到后来被任命为“读书活动指导小组副组长”,再到各读书群去“漫游”,正好百日。我也有幸成为这“阶段性成果”百花园中的一片树叶、一根小草、一朵小花。

在“书香政协”这样一个最善于读书的群体里读书,在社会主义民主协商这样一个专门机构里读书,在理性建言、知识咨政这样一个特殊平台上读书,思想的闪电随处可见,头脑的风暴时有爆发。特别是各读书群的“群主”,每天都在辛勤地笃学、劝学、导学、助学,却谦称自己是为委员读书服务的“店小二”。我这个“副组长”,充其量也就是跟在各群主后面跑腿、吆喝的“小跑堂”。但也不仅是光吆喝,“店”里那么多美酒佳肴,吆喝之余也不禁驻足观望,举杯对饮,忍俊不禁,日日跟读,朝惕夕虑,昼夜不息,于是时而有感而发,形式长短不拘,每日写一两则,发送到读书群里参与讨论。其中有些体会,过去也多少有所谈及和思虑,但这次读书确有新启发、新感悟,忍不住一吐为快。恰逢百日,积累百篇,集腋成裘,汇总成册,形成这本《在“书香政协”里的百日漫游——叶小文读书笔记》。

针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各国奋起抗疫和病毒疫情可能带来改变世界的影响,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请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任“群主”,建群组织了一个线上的“防控疫情读书会”,推荐阅读《病毒来袭》《逼近的瘟疫》《生命的法则》《人类的终极问题》四本书。作为读书群一员,我在线上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以及与书友的切磋讨论,一个多月来连续作了数篇思考性发言。

现在看来,在病毒来袭,在逼近的瘟疫等现实挑战面前,我们可能有必要把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风险作为民族复兴进程中颠覆性的风险之一来认真对待。我们民族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我们保卫国土安全一样,要把它作为一个可能出现的颠覆性风险来考虑,这样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如果我们已经判断未来公共卫生事件是民族复兴进程中颠覆性的考验,甚至概率比打仗还要高一些,那么就值得研究,值得花功夫去认真对待。这样来提出问题,是否可称作当代中国的“世纪之问”?

这使人想起近代著名的“李约瑟之问”。李约瑟的问题是,“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个问题振聋发聩,促使一代一代中国人警醒、震惊、深思、探索、奋斗。现在对“李约瑟之问”,我们已有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否定之否定,转变再转变,历史又“转变”回来了!但对新的“世纪之问”,我们这代中国人,是不是也应该警醒、震惊、深思、探索、奋斗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0年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

第二本是《读书漫谈群一年日记(2020.7.10—2021.7.10)》。政协委员读书漫谈群从2020年7月10日开群,到2021年7月10日,正好一年。三月一期,连续四期。五位群主(第四期是双群主)轮番上阵挂帅,诸多委员(包括全国政协领导)不断上线读书,好多专栏已经成为品牌,专题讨论常常风生水起,“委员风采”每天熠熠发光,在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群中,构成了一道连续不断、天天好看、漫而不散、精品多多的亮丽风景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说,“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天天在线被视作模范但不是所谓大V,新人路过打个招呼,同样有故友重逢、热烈欢迎的不亦乐乎。这里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流格式‘小文体’,但绝不强制要求成为‘官方语言’,甚或排斥其他‘语种’……”

这里所谓的“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交流格式‘小文体’”,是对着我说的。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的一位副组长,我在这个漫谈群的“保障群”里打工,自然要多卖力。为了做好“保障”工作,要“全天候”天天盯住,时时加油,还要发点体会,不时凑几句半文不白、无韵无仄的“小文体”打油逗趣,每天送一道可看可不看的“下午茶”填空补白。

但是,每天要写出让自己有味道、让书友还看得下去、能够有以告人信息的文字,也要不胜其烦,要搜索枯肠。有时受群里委员读书讨论的激励启发,会思如泉涌;有时也实在写不出来,就摘录一点书友的妙言金句。一年下来,集合在一起,竟又有30余万字了,就是这本“小文体”的《读书漫谈群一年日记》。

思考全党的“文化涵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我们党从夺取政权到长期执政,是一场历史考验;从领导和驾驭计划经济到领导和驾驭市场经济,也是一场历史考验;各级党员干部从以清贫为本色与人民群众同患难,到以致富为追求带领人民群众奔小康,更是一场历史考验。党如何经受和战胜市场经济的考验,防范和解决消极腐败的危险?

首先,要不断自我革命,从严治党,才能始终不忘初心,保持先进性、纯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我们党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政党,不仅在于能够铁腕反腐,刀刃向内,尤其形成了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是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坚守初心使命。这是我们这个伟大的党坚不可摧的内心的强大定力。

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其次,在“富起来”的考验中,要不断增强自身“文化涵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一个重要原因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能否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探索出一条实现自我革命的有效路径,关乎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关乎我们能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因此,有必要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来思考自我革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一步把握自我革命的科学内涵、主要挑战和实践遵循。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席地而来、浩浩荡荡,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载物。共产党人必须在全社会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才能对准人们思想的共鸣点、群众利益的交汇点而生生不息,增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生动活泼,进而成为人们自觉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而潜移默化,成为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而无所不灵。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古人说,‘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党的领导干部更要对组织和人民常怀感恩敬畏之心,对功名利禄要知足,对物质享受和个人待遇要知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这份情怀,正是今人所欠缺的,也是最为珍贵的。想通这个道理,就一定能够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以清廉养浩然正气。”

在“富起来”的考验和诱惑中,没有文化涵养的政党,又如何“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当然,在道德约束的同时,还需加强刚性的法律约束。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强起来”要文化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

中国作为顶天立地的君子,一切外来的质疑,在中国文化力量的面前都能不攻自破。中国无意与任何人针锋相对,为此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要有长期打算,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要连续不断地做工作,要针对不同对象,力求工作成效,要坚持锲而不舍,注重日积月累,要深层次分析不同受众,针对不同受众、不同阶层做好分众化的宣传。

前不久洛杉矶刁难我们的留学生,我多次到这座城市访问,深感那里的人民宽容友好,待客热情厚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和国之间人民的交往应该多一点天使,少几个小人,应该鼓励友好交往,不容许小人胡搞乱来。中美两国相距遥远,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发展水平各异,更需要加强沟通,求同存异。

2005年11月20日我应邀出访美国洛杉矶,在演讲时说:“亲爱的朋友们,我从东方到西方,来到这座天使之城,我相信世界分成东方和西方,不是要让彼此对峙冲突,而是要让彼此团结和睦,东西东西合在一起才是个东西嘛,世人分为男人和女人,不是要让他们争吵不休,而是要让他们相亲相爱。我们应该尊重事实,摒弃偏见,偏见比无知更远离真理,偏见比万水千山更能阻挡我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广阔的壮美画卷,使新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这就是中国强起来的文化的力量。

2022-10-31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2966.html 1 中国强起来的文化支撑 32,966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