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树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从现在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此,重点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谈三点认识。
一是要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反对试图征服自然、大规模改变自然、向自然无限制索取、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破坏自然的行为和现象。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节约优先,重点节约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以及粮食、材料等初级产品,即节能、节水、节地、节矿、节粮、节材。其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保护优先,保护大气、水、土壤、人居等环境,保护森林、草地、河湖、湿地、农田等生态。当然,保护优先并非意味着全然不能动、不能用,关键是要以不破坏、不减少、不削弱为前提,进行适度开发利用。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自然恢复为主,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尤其在对待城乡面貌问题上,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能大拆大建、试图一朝一夕就重塑城乡面貌。
二是要认识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其一,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其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维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是增进人类发展的可预见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和谐共生,与农林草水湿和谐共生,与各类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谐共生,增强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其三,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最后也最为重要的是,我国国情决定了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的现代化道路。我国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资源占有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40%和25%,人均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17%。节水、节地、节能(特别是油气)势所必然,走资源节约式现代化道路势所必然。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全局性、转折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空气和水质、国土绿化水平等仍有较大差距,而且作为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国肩负着应对气候变化的巨大责任。保护生态环境是国际潮流、国际主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兴,逆之者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保护优先的现代化,在人类取得进步、人类福祉不断增加的同时,各种生物的生境也不断改善。
三是要把握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路径。中国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现代化道路,也不走资源高消耗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空间合理的现代化道路。其主要路径概述如下:一是资源节约之路。关键是要切实提高全社会的资源稀缺、资源短缺、资源危机意识,切实将资源效率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标准,持续有效地开展节水、节能、节地、节粮、节材等系列资源节约行动,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以反映资源的真实成本和供需状况,加强资源消耗统计监测评价综合能力建设以系统准确地把握资源消耗的真实情况,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考核奖惩以激励资源节约行为。二是环境保护之路。切实把环境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目标评价考核,持续开展大气、水、土壤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战略、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消除环境安全风险,切实将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主要导向。三是生态保育之路。科学划定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为重要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四是空间优化之路。优化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结构与布局,依法保护好、建设好各类国土空间,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升国土空间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尤其要保护好、恢复好、修复好生态空间。五是产业生态化之路。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发展,严格执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健全产业绿色评价考核及监测统计制度,完善绿色产业政策体系,从生产供给端和消费需求端约束、激励产业绿色转型。六是生态产业化之路。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主体作用,通过健全机制、优选模式、化解矛盾、防范风险等,持续、有序、高效地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另一方面,要通过信息、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发展包括生态修复产业在内的生态产业新产业、新业态,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当然,条条路径都指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多条路径的优选组合无疑更有助于早日实现此目标。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