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民族宗教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刻理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03日   第 08 版)

程洪猛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报告关于我国宗教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创新论断,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解决我国宗教工作领域问题与挑战的战略举措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就是要实现我国宗教同新时代中国在政治上认同、社会上适应、文化上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宗教工作创新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宗教工作形势总体是好的,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更加全面,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宗教工作法治化明显加强,宗教活动总体平稳有序,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有的宗教信仰淡化、戒律松弛、追名逐利、放逸懈怠、追求奢华等教风问题依然存在,治理商业化问题的工作复杂艰巨、任重道远,人才匮乏问题突出;有的宗教在组织制度和教会礼仪上中国化成果较为丰富,但在宗教思想方面还缺乏从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处境出发的原创性探讨;有的地方在推进宗教中国化过程中流于表面、简单复古、生搬硬套或牵强附会,走向形式化、庸俗化、低俗化。为解决我国宗教工作领域依然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就必须从宗教的观念与思想、宗教的情感与体验、宗教的仪式与活动、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宗教的建筑与造像等各个要素继续深入推进中国化,使之更好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

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对各宗教努力在中国社会实现本土化历史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同希腊时任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举行会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实现本土化,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外来宗教的适应性两个方面。以佛教为例,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历史上我国各宗教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努力和探索,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我们要有批判性思考,汲取经验总结教训,为我们当下进一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提供有益借鉴。宗教适应所处社会,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更新的过程,过去适应不等于现在适应,现在适应也不等于将来就一定能够适应。无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要坚持中国化方向,不断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进步,充实时代内涵。

三、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宗教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宗教能否长久传承延续,取决于能否适应所处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一个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新的适应的曲折演进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2期上发表的书评中指出,“随着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这就是说,人们的宗教观念也要发生变革。”2021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进一步对宗教的规律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关于宗教规律的深刻洞察。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我们必须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让宗教和宗教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城市民族和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2-11-03 程洪猛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139.html 1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深刻理解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33,139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