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两岸经合

共同的文化情结 共通的交流心愿

——我亲历的两岸儿童文学团体首次双向交流之旅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05日   第 08 版)

1998年3月,王泉根在台北参加两岸儿童文学交流活动,与台湾作家林良、马景贤一起在会场。

1994年5月,台湾作家参访团访问北京,王泉根与台湾作家林良、林海音、林焕彰在一起。

台湾《联合报》报道了1994年5月大陆儿童文学工作者首次赴台之旅

1998年3月,大陆儿童文学作家参访团在台东与台湾儿童作家交流。

口述/王泉根 整理/本报记者 修 菁

今年是两岸开启交流35周年。35年来,两岸各领域深入交流和互见,重新建立联结,其中文化艺术领域是两岸深度融合交流的桥头堡。本期起,我们联合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开设“亲历者说——我见证的两岸文化艺术交流35年”专栏,约请35年中见证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各领域破冰事件的亲历者,回忆当年那些破冰的故事,希望对关心关注两岸文化交流史的读者以启迪,给站在两岸文化交流潮头的年轻一代以力量。——编者

■ 破 冰

1989年8月11日,台湾“大陆儿童文学研究会”会长、著名诗人林焕彰率谢武彰、杜荣琛、方素珍、李潼等一行七人,突破重重阻碍前往大陆,首飞合肥。8月12日,出席安徽儿童文学研究会主办的“皖台儿童文学交流会”。8月17日,赴上海出席“台湾上海儿童文学艺术工作者见面会”,上海与会人士有陈伯吹、任溶溶、包蕾等数十人,随后一行人前往北京。

说来也巧,8月20日这天,我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参加“第二届全国图书展览”活动,忽见洪汛涛、樊发稼老师(两位大陆早期儿童文学研究者——编者注)带着一帮着笔挺西装的客人朝我走来,洪汛涛老师见到我,高兴地对那帮人说:“他就是你们要找的王泉根老师。”

后来听洪汛涛老师介绍,我才知道,这帮客人是来自台湾的儿童文学作家代表团,他们的这次“登陆”交流之旅可以算是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破冰之旅”。他们在上海交流后,由洪汛涛陪同来到北京,与北京儿童文学界进行交流研讨。林焕彰告诉我,我的《现代儿童文学的先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在台湾儿童文学界产生不小反响,同队的杜荣琛还在台湾《国文天地》杂志上发表了长篇书评,很希望与我展开交流。正因有在这次书展上的因缘巧遇,我与台湾儿童文学界建立了联系。8月21日,台湾儿童文学作家与北京儿童文学工作者见面,拜访冰心、叶君健、严文井等前辈,参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返台后,林焕彰、杜荣琛等人分别在《大陆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刊》第六期(1991年4月期)发表文章,介绍这次与大陆儿童文学界的交流与大陆之旅。

这次活动成为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破冰之旅”,为此后两岸儿童文学界的深度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9年底,由我选编的60余万字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传到岛内后获得好评,以林焕彰为评委会主任的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评委会决定授予我“杨唤儿童文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于1990年5月在湖南衡山召开的“首届世界华文儿童文学笔会”期间举行。

■ 深度对话交流中的“互见”

自1989年8月,林焕彰等台湾儿童文学作家飞赴大陆访问开始,两岸儿童文学界开始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先后在长沙(1990年)、海口(1991年)、北京、天津(1992年)、昆明、广州(1992年)、成都(1993年)、金华、杭州(1996年)举行了较大规模的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活动,同时还在北京(1992年)、上海(1996年)分别举行了台湾儿童文学家林焕彰、桂文亚作品的专题研讨会。1999年9月,“首届海峡两岸儿童文学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使两岸儿童文学教学交流与研究走向深入。1994年5月至6月间,大陆儿童文学界一行14人,首次飞越海峡,前往台北参加两岸儿童文学学术研讨会,并作环岛之旅。1998年,又有8人组成的团队再次到达台湾。这些活动都在两岸文学界、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这期间我常常收到做成人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同行投来羡慕的目光,他们感叹我们儿童文学界竟有如此频繁的两岸互访和交流机会,这在成人文学界是不多见的。

交流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探寻,两岸共同的文化情结和文学课题,已将两岸儿童文学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岸儿童文学界恢复对话交流后,双方不但合作出版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小传》(1992年湖南)、《海峡两岸儿童文学选集》(1993年台北、四川),而且还在对方的少儿报刊上开辟了相关的专栏。比如北京《东方少年》月刊开设的“台湾儿童文学作品专辑”、台北《民生报·儿童天地》开辟的大陆儿童文学作品介绍等。特别是台湾《民生报》的桂文亚女士,经她之手,上百位大陆作家的儿童文学佳作得以在《民生报》上刊载。同时,由桂文亚女士主导的台湾联经出版社还出版了包括孙幼军、金波、曹文轩、沈石溪、秦文君、周锐等数十位大陆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在岛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由马景贤先生主编的《儿童日报·儿童文学花园》以及林良先生担纲的《国语日报》,也连续不断地刊出大陆儿童文学的作品与理论文章。

与此同时,两岸儿童文学界还展开多项颁奖活动,表彰对两岸儿童文学事业作出特别贡献的作家与优秀之作。例如,大陆已先后有洪汛涛、周锐、沈石溪、金波、秦文君等十余人获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或“特殊贡献奖”,北京小作者葛竞还获得该奖的“评审委员奖”;而台湾也先后有林焕彰、桂文亚、谢武彰、李潼等多人分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大陆儿童文学奖项。随着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日渐深入,《人民文学》《世界华文文学》《儿童文学》《东方少年》《儿童文学选刊》《台湾文学选刊》等大陆多家报刊相继刊发了台湾儿童文学精彩之作;大陆的一些中小学语文、作文类杂志,也发表了不少台湾小学生的优秀作文。《文艺报》《儿童文学研究》《台湾研究集刊》及一些大学学报,发表了一系列探讨台湾儿童文学的论文,如《台湾儿童文学鸟瞰》《台湾儿童诗创作概况》《困惑的现代与现代的困惑——当今台湾童话创作现象研究》等。

■ 以文学为桥,联结两岸亿万小读者和民众

儿童文学面对的是中华民族未来的一代,两岸作家作品的交流、发表、传播,直接影响着海峡两岸亿万小读者的精神对话、心理沟通与文化传递。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会深入孩子心田,终生难忘。常常一位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发表,其读者之广,影响之大,是台湾岛内无法想象的。例如,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研究者桂文亚创作的《班长下台》等散文在上海《少年文艺》发表后,编辑部接到大量小读者的来信,“桂阿姨”一下子成了大陆小读者关注的热点,而作家本人也连获1993年、1994年的《少年文艺》小读者最受欢迎的散文作品第一名。

同时,谈到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影响,不能不提到1992年的一次征文活动。由台北《民生报》、河南海燕出版社、北京《东方少年》杂志社联合举办的“1992年海峡两岸少年小说、童话征文”,是彼时两岸文教交流中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当年台湾文学界十多位代表人物,包括林海音、林良、林焕彰、桂文亚、马景贤、陈卫平等因该活动而飞赴北京。其中林海音女士是到台湾后第一次回大陆,心情十分激动,活动期间她还特别去她写作《城南旧事》的北京南城旧居寻梦访旧。当年5月11日,征文活动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建国饭店隆重而热烈地举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到会并接见三方负责人,北京新闻界、文教界、出版界200余人参会,各大报刊很快报道了这一消息。

经过两岸儿童文学界仁人志士的共同努力,共有800多件作品入选,最后经两岸资深作家、评论家组成的评委会投票,于当年11月13日在北京公布评奖结果。大陆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小说《田螺》、杨红樱的童话《寻找快活林》等38件作品分获优秀奖、佳作奖,所有获奖作品在两岸同时结集出版。这次活动的影响之广、参加人数之多,不但在两岸儿童文学界,在两岸文化教育界交流史中也是最为成功、最引人瞩目的活动之一。

共建两岸少年儿童的文学殿堂与精神家园,首先缘于两岸儿童文学界都有着共同的文化情结,这一共同的文化情结来自大家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关切民族未来一代精神生命的文化担当,而当代两岸儿童文学的发展又有着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这些都使两岸儿童文学界不约而同地共处于一种对话、沟通的诉求与探索、创新的激情之中。

两岸儿童文学界时隔40年后“破冰”而重新建立联结,让随后的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交流呈现日趋蓬勃之势,无论在出版、研究、评奖、征文、互访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拓展。“中国儿童文学要提升,两岸儿童文学要交流,世界华文儿童文学要发展”,已成为两岸儿童文学界越来越强烈的共识。通过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界的相互交流和作品传播,引导两岸少年儿童到同文同源的万里长风中,站在同根同脉的历史苍穹下,去感应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在由甲骨文字传承下来的民族历史长河里得到精神的洗礼,使他们拥有一份共同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情结、关于龙的传人的审美把握,从而加强与加深两岸少年儿童的精神对话和心理沟通,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开启文学交流后,所有同仁的共同初心所在。

(口述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2022-11-05 王泉根 修菁 ——我亲历的两岸儿童文学团体首次双向交流之旅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265.html 1 共同的文化情结 共通的交流心愿 33,265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