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学术家园

在教学相长中感悟艺术力量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郑光旭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4日   第 09 版)

郑光旭

本报记者 郭海瑾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郑光旭一直从事油画创作、教学及研究,早年留学俄罗斯,很好地秉承了俄罗斯油画的色彩诗性,并转化为自己的油画语言,在中国大地找到了宽阔的表现视野,传达出中国北方大地浓郁醇厚的色彩芬芳。本期学术家园对郑光旭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他的艺术实践和感悟。

——编者按

创作要理论联系实践

学术家园: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油画的?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机缘?

郑光旭:在出国留学之前,我一直在画水彩画,并从事水彩画的教学工作。2005年,我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至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深造,开始攻读油画专业。因为有11年的水彩画创作、教学经历,油画的学习并没有太过吃力,反而让我很快入门。但要想学好、画好油画,却并非易事。幸运的是,在列宾,我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导师——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院士、人民艺术家奥列格·叶列梅耶夫教授,他带我真正走上了油画的道路。

学术家园:从您的作品中看,对色彩的观察、使用非常熟稔自然。对于油画的创作,您有哪些体悟?

郑光旭:对于绘画,特别是油画,在多年的学习和创作中,我认为油画中最重要的是色彩,色彩是最基本的绘画艺术手段。油画的材料相对来说是很高级的,在它的特性中,色彩是最为突出的一点。而掌握色彩的方法就是学会观察,把色彩规律融入观察中,在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同时又要着力思考色彩的科学性,从整体着眼。油画的根基在于色彩,将色彩置于形状之内便可以构造形象。色彩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其秘诀是能够创造出最美丽的色彩关系。关系对了,色彩就和谐了。对于画家来说,不存在最漂亮的颜色和最丑陋的颜色,只有最和谐的色彩关系。除了色彩与整体之外,也需要重视绘画过程中的多样性,突出厚薄对比、色彩关系、整体节奏等。画家所表达的东西,要让人欣赏起来毫无倦怠,每一幅画都应该充满与众不同的气息。

学术家园:这种与众不同如何得来?能否举例说明?

郑光旭:首先也是最根本的是从生活中、从自然中来。即艺术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拥抱大自然。我在吉林省戏曲学校师范美术专业学习时,学校有风景写生的传统,这给了我很多深入生活、感受自然的机会。几年下来,我深刻地体会到“先写生再创作”的学院精神,并影响我至今。当年,为了列宾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西藏组画》(三联画),我深入藏区,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与藏族牧民同吃同住,不断写生、收集素材,才完成了这部作品。其次也是最基本的是从理论中来。不管是国画还是油画,在某种意义上,艺术规律是相通的。中国绘画理论历史悠久、体系完备,这对于绘画实践有着指导作用,比如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绘画论著,他提出的“绘画六法”,至今仍影响后世。总之,艺术创作要理论结合实践,实践联系理论,这样的作品才有温度,才会与众不同。

在我的创作中,雪景主题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从白山黑水到青藏高原,从涅瓦河畔到北欧小镇。大众化视角里,雪景下的视觉感受应当是差不多的,但在我的雪景作品中,每一幅都有不同的色彩关系。可能有人会说,雪景都是白色的,又有什么色彩关系呢?其实不然。对比观察下,白色在不同环境中的反光、色彩关系都是不同的,给予周边物体的衬托也是不同的。看《冬日白桦》和《琼桦玉雪倦归人》,前者对比强烈,纯度很高,是雪地强光下树干与枝条的蓬勃生命力的展现;后者朦胧微妙,色调整体,是光线暗淡后笼统氛围的有趣表达。这些个性化的表达,绝非只依据纯粹感性的简单观察,也是在科学的色彩对比关系理论基础上做出的有思考的判断。理论指导实践,对于创作不可或缺。

教学相长中体会真善美

学术家园: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研究生,可以说,您的工作经历囊括了艺术教育的各个阶段。在您看来,这一过程中艺术教育的基点在哪里?

郑光旭:经历了艺术教育的各个阶段,我了解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老师需要教给学生什么。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秉持艺术教育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这是我多年来深耕艺术教育的基石。而对于我自身来说,这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对于艺术教育而言,我想,通过艺术把真善美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得到一份快乐、寻找一份热爱、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既是基点,也是目的。

推动艺术深度交流互鉴

学术家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您曾留学俄罗斯,师承俄罗斯艺术大师叶列梅耶夫,继承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传统,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创作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能不能谈谈,如何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

郑光旭:美术是最直观的艺术,是有着具体可感形象的艺术,也是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好的审美体验、文化思想会随着艺术家的作品逐渐进入大众的心灵,进入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们心中。从中国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可知,俄罗斯等国的现实主义学派、印度等古国的精神文明等都给中国艺术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丰富了中国绘画方法和艺术审美理念,中国的传统艺术对东亚各国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国之间并非单向度的师生关系,更是教学相长、相互学习、文明互鉴的互助关系。

《吐峪沟》是我2013年创作的一幅作品,它是在新疆午时阳光最强烈的环境下快速写生而成,画面完成时间很短,我追寻并感动于光与色的瞬时变幻,用印象主义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当时当下的观察与情绪。有趣的是,我们可以用西方的艺术手法直观地表达中国地域景观,而以西化方式呈现的作品为欣赏者带来的感受又具有直观可感的东方神韵。这种奇妙的艺术体验,正是艺术跨文化的深度交流。因此,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立足本民族文化,还要了解世界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创作出更多具有跨民族、跨地域文化精神的艺术作品,构建艺术命运共同体。

2022-11-14 郭海瑾 ——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郑光旭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704.html 1 在教学相长中感悟艺术力量 33,70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