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周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

以人才为擎,驱动医学科技创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6日   第 05 版)

徐兵河(左一)与同事在讨论病情

通讯员 高翠峰 王卫 张倩

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一名致力于医学科技创新的临床医生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主任,徐兵河院士还是国内乳腺癌个体化诊疗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已潜心耕耘肿瘤内科以及乳腺癌临床和转化研究领域40年。对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以及“创新驱动发展”等内容,徐兵河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见解。就这些话题,近日,徐兵河院士接受了笔者访问。

▶▶▶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问: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名医学科学家,对此您如何理解?

徐兵河: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理解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以我所从事的肿瘤内科临床研究为例,因为国内肿瘤药研发起步相对较晚,我们的药物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从学习到原创的过程。回顾我们的研究过程,我所在的科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孙燕院士带领下率先在国内开展抗肿瘤药临床研究。我们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临床药物试验机构,同时也是全国两个国家级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中心之一,首创了多项抗肿瘤药研究,最早将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概念引入国内,开展GCP临床培训等。我们参与且牵头了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最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成为这个领域的核心成员之一。

但客观来说,我们的研究也是在经历了最初的“跟跑”阶段之后,才在今天进入与国际同行“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最近5年,我们成为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SABCS)等权威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我国乳腺癌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最多的团队,且多项研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这实属难能可贵。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动力就在于我们坚持医学科技的创新驱动发展。

问:您直接从事临床,很多研究能从临床上遇到的问题出发。对于加强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您有哪些现实可行的思考和做法?

徐兵河:临床医生开展临床研究的优势是能够直面病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研究比简单重复已有的结果更有意义。

举例来说,对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国际上内分泌药物联合mTOR抑制剂方案被批准的适应证是用于绝经后患者。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这一方案还没有在绝经前患者中开展研究。在国外,80%左右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已绝经,而在我国,绝经前患者的比例超过一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开展了一项研究者发起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在用药物抑制卵巢功能的基础上,比较mTOR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与单用内分泌治疗对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结果发现,mTOR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内分泌治疗且适用于绝经前女性。这项研究尽管样本量不大,但是临床应用性强。这一原创性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上。

实践证明,创新性研究不一定来自很大的样本量。学科带头人要有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所在领域的临床问题,引导年轻人开展创新性研究,帮助他们迅速成长。

▶▶▶医学研究要面向国家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

问:创新性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在这方面您有什么体会?

徐兵河:第一,开展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国家的重视,同时也要面向国家需求。我们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课题支持下,率先开展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和临床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第二,健康教育和社会呼吁对研究也有促进作用。举例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会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危害。乳腺癌治疗药物的研发也是国际上药物研发投入最多的领域之一。我国女性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是45到55岁,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她们患病对社会和家庭影响很大,更应给予关注。因此,多年来我们持续呼吁全社会关注乳腺癌病人,努力促进国家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重视,引导大家汇聚广泛力量,加大对抗肿瘤新药研究的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

问:您作为学科带头人,牵头开展了很多抗癌新药临床研究,建立了多个抗癌药物治疗方案。这些方案,极大提升了我国创新药临床试验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可否分享一下您多年来从事肿瘤药物研究的心路历程?

徐兵河: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手术是国内当时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肿瘤药物临床研究领域基本一片空白。当时手术和放射治疗已经经过几十年探索,手术技术日益精进,但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却一直徘徊在50%左右。这也意味着肿瘤内科暗藏机遇。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死因是肝脏、肺脏和脑的远处转移,系统性药物治疗能防止转移发生,从而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肿瘤药物临床研究大有可为。

通过阅读国外文献,我关注到从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上显著加大对乳腺癌新药研发,涌现出了新的可以提高生存率的治疗方案。90年代初,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兴起,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使得基于基因分型的个体化治疗或精准治疗成为未来研究的方向。因此,我们团队迅速申请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恶性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研究。特别是在乳腺癌领域,开展了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应用于临床,推动了我国乳腺癌治疗的不断进步。

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肿瘤内科研究已迅速发展成为继手术、放射治疗后最重要的肿瘤治疗手段和学科之一,吸引了更多人才加入。实际上,不管在任何领域,如果能够眼光放远,善于搜集捕捉研究信息,科学预测研究方向,行行都能够出状元。

▶▶▶营造人才辈出各显其能的良好氛围

问:上面您提到肿瘤内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的的确确,任何学科的发展都要以人才为引擎,二十大报告也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过去几十年来,在您领导的乳腺癌新药研发领域,一直保持着人才代代迭出、接续奋斗的良好局面,对人才建设您有哪些可分享的思考和实践?

徐兵河:团队和个人的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团队建设对个人成长非常重要。我一直在科室倡行各有所长、互相协作的理念,既注重保护每个人的积极性,又鼓励大家群策群力解决问题。经过多年培养,我们科室涌现出长江学者、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各学会的主委等许多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大家相互分享研究经验,因此个人的发展又带动科室成为国内乳腺癌领域首屈一指的优秀团队。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人才队伍建设一定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轻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我在跟他们的交流中,时常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得到很多的启发。我们团队的大多数文章是由年轻人担任论文第一作者,我认为学科带头人要着眼于学科长远发展,切忌抢占年轻人的成果,要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多鼓励帮助他们成长。

2022-11-16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814.html 1 以人才为擎,驱动医学科技创新 33,814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