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健康周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筱凤教授:

医生的“味道”已融入我血液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16日   第 06 版)

本报记者 陈晶

“如果说胆胰的检查是一个谜,那么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就是解谜的钥匙。”近日,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胆管支架放置人体临床手术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实施,带队“解谜”的消化内科主任张筱凤教授这样感慨。

这例手术的顺利完成,也意味着手术机器人在经自然腔道ERCP内镜手术领域的应用得到了临床验证,此类手术正式迈入机器人手术新时代。

张筱凤说,人工手术始终无法解决的痛点,对于手术机器人而言却游刃有余。应用手术机器人的ERCP手术,医生可通过在铅玻璃后的操作台进行遥操作,远离X射线环境,避免辐射和负重带来的健康风险。同时,机器人天然具备的稳定性、精确性与灵活性,可以有效降低ERCP的手术难度和学习曲线,并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率。

记者还了解到,这例手术中所使用的经自然腔道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手术机器人,正是张筱凤团队与奥朋医疗医工结合研发的成果。而不断解决患者的难题,正是张筱凤的从医初心。

受母亲影响,走上从医之路

张筱凤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她还很小的时候,母亲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到基层为农村群众诊治。

“上到市委书记,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患者的身份、地位,母亲都会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与治疗。那时的我就想,医生一定是无冕之王,也立下了从医的志愿。”受母亲影响,张筱凤下定决心走上从医之路。

可是,张筱凤的医生生涯还未开始,却险些留步于高中。

高中时,张筱凤数学成绩突出,老师动员她报考刚刚兴起的计算机专业。几次三番的劝说,让她不免心动,跑去大学的计算机系参观。“偌大的房间里,学生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面对着一排排‘大铁柜子’学习。我立刻就觉得这项工作不适合我,他们脸上是没有表情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我要跟人打交道,和人打交道是最复杂的,但也是最有趣的。”就是这一次的一日之雅,让她彻底打消了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想法。

“考入医学院后,我报了三门选修课:高等数学、语文和心理学,这三门选修课让我获益终生。”张筱凤说,一个好医生,学好数学有很大优势,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复杂,对病情的分析需要挖掘各种临床表现中的潜在联系,这无疑考验着医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早期的单目内窥镜成平面的图像,缺乏立体的感知,需要依靠医生将二维图像“脑补”成三维空间;而超声内镜的出现又将“二维”的病变展现出了“三维”的深度,医生必须要有很强的立体几何能力才能迅速掌握。

张筱凤认为,好医生还要是个教育家,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培养出一群优秀的医生,传承医学才是最重要的。不仅通过手术展示自己的能力,也要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技术要点总结成简单易懂的语言,带动学科的发展。同时,好医生还要是一个心理学家。医生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引起患者内心的波澜。在面对患者时,医生不管有多难,都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让患者鼓起与医生携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直到工作后,我才知道当年母亲有多苦。”1986年,张筱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成为一名住院医师。“母亲从不在我们面前抱怨,也从不在我们面前叫苦。她总是精神饱满地工作,每天的时间都排得很满,好像睡觉跟她没什么关系似的。”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培养出了张筱凤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努力破解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难题

做住院医师时,医院送进来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存活率只有50%,相当于一半都会死亡。面对如此高的死亡率却束手无策,张筱凤作为一名医生,是最难以接受的。

“胆胰的检查一直是一个谜,这个谜是如何解开的呢?就是我们现在说的ERCP技术。”20世纪90年代,张筱凤接触到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在诊断层面,内镜可以帮助医生实现精准诊断,从而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在治疗层面,内镜微创外科治疗能最大程度保留人体器官和功能,使患者免受开刀之苦,这将是未来消化疾病诊疗的发展趋势。”张筱凤敏锐地察觉到,这将是破解消化系统疾病诊疗难题的关键。可当时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需在X线引导下进行,医生们操作时即使身着铅衣、全副武装,也难免受到辐射的伤害;另一方面,该技术不仅没有指南、共识,在国内教科书上几乎是一片空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在这种局面下,很多同行都退缩了。怎么办?只能自己上。张筱凤想到“50%的死亡率”很可能因为ERCP得到解决,凭着这股劲不断学习、探索、研究,逐渐掌握了ERCP的技巧。

“办法总比困难多,哪有解决不了的困难。”通过不断学习、摸索,张筱凤逐渐掌握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技巧。ERCP不仅让谜一样的胆胰变得有门路可循,还以其微创的特点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30多年来,她在与消化内镜技术共同成长的道路上,开展了目前报道全球最小儿童ERCP(患者出生仅100天)、最大老年人ERCP(患者107岁)、Spyglass下胆胰管检查治疗等技术,提出了提高胆胰疾病诊断率的“三镜联合”理念。10年来,她个人完成的ERCP联合EUS治疗达13000余例,是同行及患者眼中孜孜不倦的“ERCP女超人”。如今,在张筱凤的努力下,ERCP手术的时间比准备手术的时间还要短,原来需要卧床住院的病人现在可以做成日间手术,当天手术做完就可以下床走路,当天就能回家。

致力科普,播撒健康的种子

张筱凤在临床中碰到过一位胃癌患者,胃部疾病跟基因相关,饮食结构相似有相关性,具有家族性。她建议患者家人也来医院筛查一下,但患者却没把她的话当回事。几年后,这名患者的弟弟来医院检查时,已经是胃癌晚期。

“胃癌、肠道息肉都有家族性,家里有人患病,其他人也最好来医院筛查一下。可偏偏有人因为缺乏科普知识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每次接触到此类病例,张筱凤都很心痛,对于患者而言,通过科普可以学到医学知识,特别是如何应对突发应急类事件;对医生来讲,好的科普必定是临床医学工作的“助手”和有效补充。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张筱凤和团队成员自发组织了“消化直通车”,深入基层医院,开展科普讲座,至今已经开展了上百场。她还和团队医生们建了几个科普宣教的微信群,把正确的知识传递给大家。

不仅治病,更要“疗心”

“张医生,我什么时候手术?什么时候能吃饭?”“张医生,我这个病能治好吗?”……在住院病房里,患者和患者家属见到张筱凤总是见缝插针地询问一些琐碎的事情。

“人在生病的时候既痛苦又无助,微笑和耐心可以让患者安心。”张筱凤一有时间,总是面带微笑地耐心解答。她说,医生不仅治病,更要“疗心”,让患者知道我们与他们在一起战胜病魔。

从医30多年以来,张筱凤每天早上7点整准时开始巡查病房,细心地问候每一位病人。在手术台上,她竭尽全力做好每个环节,为病人解除痛苦。只要经她治疗的病人,无论是转科、出院还是转院,她都主动跟踪患者病情变化,事必躬亲。

“当医生苦不苦?当然苦,但热爱就会全身心投入。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出门,一位乘客问我:你是医生吗?我很惊讶: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我能闻到你身上的消毒水味。我这才知道,医生的‘味道’已深深融入了我的血液。”张筱凤感慨,一定要做个有温度的医生,设身处地去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困难,把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患者。

2022-11-16 陈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筱凤教授: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3817.html 1 医生的“味道”已融入我血液 33,81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