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晴
今年六月,我有幸在一家省级儿童医院的心理门诊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见习。
出乎意料,前来挂号的中小学生患者比我预想的要多。我请教坐诊的主治医师,她说,近两年心理门诊就诊人数确实明显增加。一方面,被疫情打乱的学习时间、学习状态,会给青少年的情绪和心态带来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正因为居家上网课,孩子与家长相处时间变长,家长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不同寻常。
随着见习的逐步深入,我发现,带孩子来就诊的家长或多或少都提到孩子不愿意去学校,害怕回归校园。家长的这一描述,在和前来就诊的患者沟通后得到证实,他们确实更多地表现出厌学情绪。从临床的角度来讲,厌学症并不是一种诊断名称,因此也没有常用的诊断标准。但这种负面性的情绪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十分常见,且容易发展成为行为模式问题,对孩子的学习、心理乃至家庭关系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厌学极有可能与其他临床诊断的已知障碍,如抑郁、焦虑形成共症,很容易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突破口。所以,对于还在学习如何分辨与控制情绪的儿童来说,垃圾情绪的堆积很容易导致躯体形式障碍。比如:有些孩子长期在同一环境或同一情况下,感到身体不适不能去上学,但是就诊后却查不出病理原因,并不一定是孩子为了逃避学习而撒谎,也需要考虑因心理导致躯体形式障碍的情况。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绪在疫情后快速增长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孩子长期处于停课或居家上网课的状态,习惯了家中舒适的学习环境,很容易对严肃规矩的教室产生排斥情绪。其次,对于年龄较小,并没有理解上学意义的孩子来说,去上学更多的是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但在居家的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原来上学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的想法,认为学校可以不去,在家上网课也可以。
为了防止这种情形的蔓延,家长应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干预。首先,要明确划分学习与放松区域。书桌是用来学习的,上课、做作业必须坐到书桌前,而不要放任孩子在床上或是餐桌上上课学习,或是在书桌前进行娱乐活动。模糊且过于舒适的学习环境不但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也为日后恢复线下教学时孩子的情绪造成隐患。其次,要制定并遵循健康的作息表。长期居家打乱了作息,复学后很难迅速恢复,早上睡不醒,晚上睡不着,也是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的理由之一。因此,督促孩子保持正常作息与生活节奏是重要的一环。第三,引导教育孩子明白上学的必要性。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可能稍有难度,可以从侧面入手,采取合理的奖罚措施,再慢慢帮孩子寻找学习的意义。最后,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长期拘束在家、缺少与伙伴们交流的孩子如果心理调适功能不佳,可能会出现情绪问题,如不愿见人、不愿出门等。因此,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情,在学习与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帮助孩子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
总而言之,要避免上述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家长的应对方式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无法回到校园的情况下,教师所能给予的帮助大幅减少,本该由学校所承担的责任大都转移到了家长身上。对于成年人而言,在更多用于放松与休息的环境中专注于工作与学习尚且有一定难度,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中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发展心理学指出,人类个体从出生至衰老,心理的发展会持续贯穿整个生命周期,而童年是最为基础且重要的时段。因此家长需要牢记,儿童本身就是发展的个体,对不完备的方面进行补足,对歪曲的方向进行修正,正是儿童教育的中心意义。因此,家长在监督、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切不可操之过急。要首先保证自己适应当前的情境,做到心态平稳,帮助孩子逐步建立或继续保持在学校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基础打得足够坚实,才能在日后越发深入的教育中步履平稳。
(作者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