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彤
假如让一头大象四脚并拢站在一支竖着的铅笔上,笔尖对准一张保鲜膜厚的石墨烯薄膜上,请问,薄膜是否会被扎破?
“这是前几年网上流传的一个问题。从理论上讲,薄膜不会被扎破。这就是石墨烯的特点——它是最强、最坚硬的材料之一,比金刚石还硬;也是最薄、最轻的材料之一,还是极好的导电、导热材料……”面对台下带着“烯”望而来的委员们,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的开场白很有“看点”。
为深入学习中共二十大精神,11月22日上午,全国政协书院“大家谈教育”读书群和“战略对话学友谈”自约书群的部分委员来到位于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翠湖科技园的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开展线下交流暨“周周论学”第34期线下活动。
为什么说带着“烯”望而来?
这不仅仅是因为石墨烯被称为21世纪战略新兴材料,还因为石墨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承载着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希望。活动中,刘忠范作为主讲嘉宾带大家近距离领略石墨烯的魅力。
从2008年带领团队启动石墨烯研究,发明基于PMMA高分子薄膜的石墨烯转移技术开始至今,刘忠范与石墨烯结缘14年。刘忠范介绍,石墨烯是一种单层碳原子构成的蜂窝状纯碳材料,自2010年石墨烯发明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石墨烯引起全球范围的高度关注。我国随后也掀起了“石墨烯热”,目前有4万多家企业涉足石墨烯业务,关于石墨烯的学术研究也出现“井喷”——从2011年开始,我国发表的石墨烯相关学术论文跃居世界第一,申请的石墨烯专利总数全球占比80%以上。
百闻不如一见。在研究院一层展示大厅,委员们见到各种形态的石墨烯材料和各类研发产品,几乎每到一处都会引发一场“小讨论”。
“这个薄膜是否可回收?能降解吗?”听到工作人员介绍石墨烯薄膜的特性和应用,孙来燕委员问道。
“石墨烯薄膜并不是一次性的,虽然不可降解,但它是可长期使用的。当然,它的成本也很高。”工作人员解释。
“现在很多温室育种育苗、农业蔬菜大棚供暖等,都是采用的石墨烯新材料。”陈萌山委员接话道。
看到挂在墙上的一幅名为《富贵吉祥满天下》的国画,几位委员好奇地围观起来。原来,这是一幅石墨烯电暖画,插上电即可散发热量,相当于暖气。工作人员介绍,现在不少家庭已经开始使用定制的电暖画取暖,美观又不占地方。
还有超级石墨烯玻璃、石墨烯复合纤维、石墨烯轮胎、石墨烯能源与可穿戴器件……委员们直呼“大饱眼福”。
不过,眼前这些并不是刘忠范最终的“烯”望。他说:“我们致力于打造引领世界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高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全方位开展石墨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推动中国石墨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早在2019年,刘忠范用半年多的时间调研了国内石墨烯市场,他发现,与国外相比,国内石墨烯行业技术门槛和产品附加值较低,急功近利、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缺少原创性的突破和“卡脖子”型的核心竞争力。“石墨烯材料尚不足以支撑未来的石墨烯产业,石墨烯也不能满足于万金油式的添加剂和工业味精的角色,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杀手锏级应用。”刘忠范坦言。
正是坚持以科学长远的目光直面短板,刘忠范开启了扎实严谨的探索创新和谋划布局。如今,他的团队在石墨烯新材料研发领域不断取得突破——A3尺寸通用石墨烯薄膜、A3尺寸超洁净石墨烯薄膜、4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等产品陆续进入市场,2022年产值将跨上亿元新台阶。研究院研发的某型号独创产品已成功进入特种领域,成为石墨烯新材料的第一个“杀手锏级”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刘忠范曾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关于试点“研发代工”的提案。与传统代加工不同,“研发代工”是专业研究机构给企业“打工”做研发,开展“定制化”的研发。换言之,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专业研究机构里,由专业人员负责研发中心的运行。如今,提案中的设想已经落地,成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的业务板块之一。与此同时,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也成为北京科技成果与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示范区。在这里,不唯文章、不唯帽子,提倡“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有志于石墨烯产业梦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平台。
互动交流中,刘忠范表示,我们正处在石墨烯时代的前夜,石墨烯的产业化之路还很长,充满挑战。“发展石墨烯新材料产业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敢为人先的气魄和不屈不挠地坚持。企业是一切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落地的主体,‘卡脖子’问题只有通过企业家的积极作为才能真正解决。要像尊重和重视科学家那样对待企业家。”当刘忠范说完这番话,现场的委员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认可与支持。
率队的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戚建国表示,中共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了科教兴国战略在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使命任务。此行不仅是一堂生动的线下读书活动大课堂,也是一次圆梦之行,让委员们详细了解到我国石墨烯领域丰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领会到怎么做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感慨道:“神奇的石墨烯带给我们美妙的学习体验,这既是一次线上读书与线下读书的结合,也是读精品好书与看尖端科技的结合,还是政协提案与石墨烯研究院的结合、打通‘卡点’和突破瓶颈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结合……”
在线上读书群,委员们也迫不及待向读书群群友们分享各自的思考体会——
许进委员说:“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刘忠范和他的科研团队的初心和情怀。只有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才能为实现科技强国梦作出贡献。”
王海京委员说:“今天的收获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新兴材料石墨烯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哲学思维、战略思想、长远眼光,看到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联合起来探索出的一条‘研究+工程+产业’的融合发展之路。期待他们取得成功!”
郭媛媛委员说:“石墨烯这样的基础科研需要时间,不能用产业园那样的规模化、集成化形式,建议我们国家就不同要求的科研领域建立科研分层体系并附不同评价体系、标准。”
紧邻石墨烯研究院大楼西北侧有一条马路,被命名为“石墨烯路”。“我们希望石墨烯产业能通过前方这条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刘忠范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