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向东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等被迫流亡日本。至1913年年底,流亡日本的革命党人“已有千人”,多数生活困难,由孙中山、黄兴委派李根源等设法救助。
孙中山认为,“国事未定,则吾人须有不可侮之实力,质言之,即是武力”,要“以武力取彼(按:指袁世凯)凶残。”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必须有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生力量,才能使革命大业不致中断”。孙中山和军事顾问商议后,决定在这些“流亡海外的革命同志”中招收有志青年,进行军事训练,“作为回国与袁世凯抗争的基本力量”。
在黄兴、李烈钧等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13年12月1日(另有其他说法),孙中山在东京郊区大森,设立一个革命军事训练学校,取名“浩然庐”,组织一批旅日有志青年进校学习。
浩然庐的校舍是临时修设的,学生全部在校内住宿,由老同盟会会员殷汝骊主持校务,照顾学员生活,并为学员们担任翻译。第一批进入浩然庐学习的学员有三四十人,后增至100多人,学员有吕超、胡景翼、李明扬、蒋光鼐、陈铭枢、熊雄、钱大均等。他们多为军人出身,多为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亲历者,革命态度坚决。
开学后,孙中山曾到校为学员们演讲,勉励学员们通过“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创造光辉灿烂的美好社会”。
浩然庐的军事教学,既重视军事理论的学习,又重视近现代战争、战例的研究,同时教授法律、政治经济学及武术等科目。由于学员们大多都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文化水平也较高,因此军事教官在授课时,课程以讲授应用战术为主,就敌我双方兵力及地形情况,举例说明如何指挥作战;也允许学员们各抒己见,批评得失,再由教官进行总结。此外,浩然庐校方还常请革命前辈如黄兴、蔡元培、胡汉民、陈英士、柏文蔚、钮永建、彭允彝等来校演讲辛亥革命历史,灌输革命理论,以鼓舞学员的革命斗志。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后,浩然庐学员纷纷宣誓入党。
浩然庐“因经费困难”,只开办了一年即宣告结束。浩然庐结束前,校方通知学员:“凡年轻有志愿继续求学者,可自行设法投考日本高等学校;有愿意回国从事革命活动者,可前来接洽。”一些年纪较轻的学员分别考上大学,留在日本继续深造;大部分学员陆续回国,分赴各地联络军民开展反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