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申遗成功!中国茶不仅是文化,更是文明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06日   第 03 版)

本报融媒体记者 陈姝延 付振强

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信息一经发布,相关话题随即冲上热搜,引发关注。

据了解,本次入选的名录体量庞大,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等传统制茶技艺,以及径山茶宴等相关习俗。那么,中国茶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委员、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畅谈了各自的感受。

知晓“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申遗成功后,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说,“可喜可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不仅向世界共享了茶文化,还贡献了茶文明,申遗成功正说明了中华民族通过茶文明体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生活美学,得到世界的充分认识。”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从神农以茶解毒的文献记载,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举国之饮,从‘丝绸之路’中的东方名片,到成功推动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中国茶’三个字背后,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原巡视员李云才欣慰地说,此次入选既是实至名归,也是众望所归。

最好的保护就是传承,归根到底要发挥好“人”的力量。“当前,相关茶知识技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等传统方式,有待注入更多新鲜血液。”李云才表示,之前制茶相关学院“茶艺课”走红,用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的实践教学,撬动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对非遗传承具有诸多启示。他建议,在此之后,可让茶文化多与人“接触”,使其更加可亲可见,激发人人了解茶的兴趣。

“我们应当看到,‘非物质’离不开物质,‘文化’也不仅仅是文化。如何让文化为产业赋能?用科技延伸产品的价值链条,还需不断探索,融合发展。”骆沙鸣认为,从现状来看,尽管国内茶叶品种繁多、市场巨大,但仍有很多可拓展的内容。他建议,在顶层设计上可侧重对生物基因库的保护和利用,优选优育新的茶树品种进行推广;推广绿色防控研究,开展有害生物防治,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加强对大数据的认识和开发,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以大数据为支撑,精准画像,为消费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可持续的产品服务。

申遗成功,更需有效“护遗”。“国家历来对茶文化非常重视,如我们都知道的‘茶叙外交’。”山东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黄晓琴表示,申遗成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茶及茶文化的再次认可,给全体茶产业从业者带来了更大自信和更强决心。

“茶产业在我国现阶段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后续或将带来的行业之变,黄晓琴认为,社会在茶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途径等方面将有更多创新谋划,“茶深加工”将更深入影响人们生活,茶利用也将更加全面多样,如更多应用在人类健康、动物保健、植物保护、日化用品等领域,茶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将迎来利好时期。

“申遗成功证明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不仅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也是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资深首席科学家鲁成银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让非遗具有了民族性和地域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地域特色文化满足了多元化需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的当代价值还将深刻影响其他领域。“如一些相关习俗还涉及展示、表演等,具有艺术性,当其与文旅结合后还可进一步延展研学游等新业态空间。”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全世界都在尊重我们的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对自己负责、对全人类负责。要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传承、创新好祖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鲁成银说。

2022-12-06 陈姝延 付振强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4847.html 1 申遗成功!中国茶不仅是文化,更是文明 34,8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