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海瑾
人类的创造力,是马盛德先生在采访中提到最多的词语。他说,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这里面意蕴丰富。首先,非遗是人们自古至今的一种生活方式。比如,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的实践中,产生时令、物候、民俗、歌谣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表现形式;古人利用圭表观测日影,得出具有科学性依据的观测结果,逐渐诞生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形成国家的历法以指导社会生活。其次,非遗的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特点,如传统戏曲、舞蹈、音乐等艺术,人与人靠心传口授、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等,才能让非遗得以传承,才能实现非遗的不断创新,显示出人类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最后,非遗具有共享性特点。这不仅表现在非遗本身,还表现在非遗所产生的影响,即最终是让人类分享各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达到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尊重、消除隔阂、和谐相处。
关于非遗的方方面面,都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体系。马盛德说,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是群体或个人在适应生活环境过程中,不断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新的创造。非遗要可持续发展,就要让非遗如源头活水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丰富当代人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其非遗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