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协商

协商故事

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安徽力量

——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心愿与行动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12日   第 08 版)

本报记者 胡方玉

在皖北农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优质高产多打粮,快找劳模徐淙祥,节本增收又环保,村民都夸能手好。”

11月24日,这首顺口溜的主人公,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来到安徽省政协“实施十大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培育行动”月度专题协商会现场。

作为新时代的种粮能手,他分享了自己带领乡亲种好粮的故事,并就如何多种田、种好田,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出建议。

20世纪7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徐淙祥放弃了成为小学老师的机会,选择做一名农民,因为让乡亲们吃好饭、吃饱饭是他最大的愿望。

由于缺乏先进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当时的小麦亩产仅三四百斤,种在地、收在天。面对“农业没前景、作物不高产”的状况,徐淙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徐淙祥立志要改变现状,开始注重搜集作物品种、科学管理新动向,四处求教、认真记录。他先后与省市农科院开展合作,不断改良作物品种,推动粮食丰收。2009年,经国家科技专家组和安徽省农业专家实产验收,徐淙祥绿色种植的1230亩现代农业示范田亩产超700公斤。2010年,他牵头成立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为种粮大户。

在农业生产上,徐淙祥取得了32项新技术新成果。与此同时,他还将自己总结的小麦、玉米、大豆栽培技术汇编成册,用农民听得懂的表达方式进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

“小麦生产变化大,苗期掌握三耳朵。”“驴耳苗,半耷拉,壮苗生长葱绿色。”“拔节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减产多。”……60条谚语栽培法,受到乡亲们的欢迎。这让徐淙祥十分开心和激动,“这是对我科学种粮的理解和肯定。”

2011年4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到太和县徐淙祥的现代农业园了解小麦生长情况,当听到种植的优质小麦高产田块平均亩产超700公斤时,鼓励他“继续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十多年来,徐淙祥一家三代配合省、市、县农业科技部门,主持和参加选育的大豆、小麦、玉米新品种,及其配套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审定后在全省和黄淮地区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以及省、市、县“科学技术奖”等。

去年秋种,徐淙祥绿色种植的千亩中强筋小麦,实行全程机械化科学种植管理,小麦单产、总产以及品质大幅度提高。经省级农业专家验收,“皖垦麦22”平均亩产818.52公斤。

望着沉甸甸的麦穗,他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6月1日开镰收割时,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汇报丰收的喜悦,汇报从事粮食生产、帮助群众脱贫等情况和体会,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

令徐淙祥万分激动的是,6月27日,他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领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乡亲们听说后,都涌到徐淙祥家里,一起感受这份温暖和关怀。“在字里行间,我深深体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民的深厚情感。这不仅是对我本人,也是对全国农民的巨大鼓舞。”徐淙祥表示。

带着这份温暖,徐淙祥干劲更足了!

9月14日,徐淙祥作为安徽省代表,参加了在山东举办的“全国农匠知识技能大比拼擂台赛”,荣获第一名,展示了安徽省科学种田的实力。

这种实力在今年夏季也得到了证明。

在历史罕见的高温下,徐淙祥种植的千亩优质大豆示范田和2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展示田,不但没有减产,反而大幅度增产。大豆平均亩产超200公斤,玉米亩产526.5公斤,给全省夏玉米、大豆带状优质高产种植提供了样板。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报告中强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为一名种粮大户,徐淙祥深有感触,倍感责任重大。

“一日三餐,人人需要。如果‘粮’心缺失,老百姓就会‘凉’心。”在省政协月度专题协商会上,徐淙祥表示,他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嘱托,引领带动广大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增加优质粮食供给,推进粮食综合利用,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安徽力量!

2022-12-12 胡方玉 ——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心愿与行动 协商故事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132.html 1 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安徽力量 35,132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