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学术家园

新时代中国篆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简版)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12日   第 12 版)

编者按

《新时代中国篆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是全国政协书画室组织书画室委员开展“新时代中国篆刻的传承与发展”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理论成果。《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两个大局”高度,从实践与学理上分析探索新时代中国篆刻传承与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研究思考热点问题与前瞻性战略问题,着力于回答中国篆刻的“时代之问”。本刊编发《报告》简版,以飨读者。

引 言

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篆刻艺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篆刻艺术由3000多年前古代印章凭信功能和制造技艺发展而来。古代印章是行使和受授国家机构权力、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明清时期印章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今天的印章除了沿袭古代印章凭信等功能以外,还具有艺术表达、情感抒发以及文化交流、陶冶情操、实用生活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所以,篆刻艺术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篆刻正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新时代的表征,中国篆刻艺术如何在新时代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是当下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课题的指导思想和意义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文艺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创作原则是课题的指导思想。

当下中国处于“两个大局”的历史节点,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共同探讨和研究中国篆刻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一个时代课题,是一个时代之问!我们在这个历史节点上要抓住机遇,回答好时代之问。

课题研究是对新时代中国篆刻传承与发展具有哪些规律性特征的一次综合性的探究和总结;课题研究将倾全国有关专家之力,找出新时代中国篆刻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课题研究将对中国篆刻传承与发展的前景进行科学性的、客观的展望和规划。

二、课题的目标

1.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加强文化实力,增加文化助力。

2.正确引领和牢牢把握篆刻艺术本体的发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新时代篆刻艺术本体发展规律,提高篆刻艺术的整体发展水平,探寻篆刻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使之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自身力量。

3.加强普及和提高篆刻知识的水平,解决好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和提高人民大众的审美水准和认知能力,传承和保护好“中国篆刻”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篆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使之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4.培养精深的篆刻艺术理论研究学者和具有高超技艺的篆刻艺术创作大师,传授和提高青年艺术家的理论水平和创作能力。

5.研究探讨新时代中国篆刻如何更好地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发挥中国篆刻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采、中国精神的大国外交新形象中的社会文化功能。

6.结合现代高科技的多重方式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7.回顾历史——挖掘和验证篆刻艺术的前身和历史发展;展望未来——探究新时代篆刻艺术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的篆刻艺术要传承什么?发展什么?如何去传承和发展?

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从艺术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出发,立足篆刻艺术本体,结合自身特点,依托新时代千载难逢的良好时机去逐步完成。

新时代中国篆刻的使命与担当

中国的篆刻是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色艺术,它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宇宙观,也充盈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同时,它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文价值的核心理念——诚信。

一、中国篆刻在新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中国深具民族特色的篆刻艺术,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新时代文化发展、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

篆刻艺术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凭信,中国印章由凭信功能而衍生出奇妙的篆刻艺术,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它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武器。

篆刻艺术是新时代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的恰当方式之一。

新时代篆刻艺术具有广泛而突出的人民性。印章作为凭信有着3000多年的传承历史,这个过程已将根源深深地扎牢于民众之中。

二、中国篆刻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篆刻艺术必定在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中担当时代的重任。新时代需要新的篆刻艺术的时代特征。1.聚力推动篆刻在新时代的健康发展,努力讲好“篆刻”这个中国故事。2.完善符合时代的篆刻艺术价值体系。要深入感悟,进行专门的研究及表达。3.清晰篆刻的源头及发展的脉络,就篆刻创作的发展必须在理念上保持清晰的认识。

三、新时代的篆刻艺术要在守正创新上有新作为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守正”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是创新的前提,历史上优秀的传统在当时都必定是成功的创新。要更加广泛深入到民众中,扩大篆刻队伍,同时要为攀登艺术高峰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和环境。新时代的篆刻艺术需要艺术的高峰来引领。

新时代中国篆刻的传承与保护

传承与保护是新时代篆刻艺术发展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一、传承

1.篆刻的审美与创作模式

将历代篆刻作品进行归类,大致有五种篆刻的审美和创作形式。

第一种是以邓石如、吴让之、黄牧甫为代表的篆刻,主张“印宗秦汉”。第二种是“印从书出”,即篆刻家的篆刻创作源自他们的书法,以邓石如、吴昌硕为代表。第三种是“印外求印”,其非拘泥于篆刻之内,而是广涉博取,汉砖、碑碣、诏版等均可入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赵之谦。第四种是“印从刀来”,“浙派”篆刻将这一理念表现得最为典型,以西泠八家为代表。第五种是“印从画来”,代表人物是高凤翰,从高凤翰的篆刻中可以感受到绘画艺术的存在。

2.治印的工具、材料与展示方式

篆刻的工具和材料有印床、刻刀、石头、刷子、浆糊、纸、印泥等。除了篆刻的工具外,还需要准备必要的工具书,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篆书字典,第二类是印谱。

临摹是篆刻学习和传承的必由之路。临摹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把临摹内容借用笔或者其他工具临摹到石头上,方法有二,一是水印上石法、一是直接写稿上石。第二步是刻制。刻制好后,印章的展示方式中最常用的是制作印屏。新时代的中国篆刻利用新观念、新技术形成了更为多元和丰富的展览展示方式。

二、保护

1.当代篆刻的超越

在研究当代篆刻的时候,既要把当代篆刻放在500年的文人流派篆刻艺术发展中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当代篆刻存在的问题;又要把审视新时期篆刻研究与创作限定在最近的五六十年之内,只有在这个较短的时空之中,才能凸显当代篆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

一方面,当代篆刻创作呈现出面目多样的局面,篆刻艺术风格极为丰富。另一方面,当代篆刻创作将古代的鸟虫篆、古玺、秦汉印、砖瓦文,甚至将现代艺术的理念与手法开创性地运用到各自的篆刻创作中,形成了新时期篆刻艺术的审美模式,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时代艺术风貌的篆刻家。此外,近年来,由西泠印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所举办的一系列篆刻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代篆刻艺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2.当代篆刻创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当下篆刻创作中“克隆”现象严重,作品面目存在雷同化倾向;二是当代中青年的篆刻作者在创作中存在一种“矫饰”的倾向,作品有“匠气”而少“匠心”。

3.当代对于篆刻艺术的保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要能够与时俱进,将传统融入现代意识,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建立系统性的篆刻评价体系。在自媒体时代,对于书法、篆刻的创作而言,其实不缺一般意义上的批评,现在缺少的是可以上升到风格与历史层面的批评,缺少的是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审视问题的批评。三是要抓好篆刻艺术的提升与普及工作。新时代篆刻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篆刻史上最好的时期,无论从学习条件、学习资料,还是工具、技术等各个方面,均是前人所无法具备的,这些都为篆刻艺术的提升和普及推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优越条件。

构建新时代的篆刻艺术发展体系

一、新时代篆刻艺术发展的几个重要方面

2009年,“中国篆刻”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4年,“金石篆刻”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篆刻艺术学科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篆刻艺术逐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是新时代篆刻艺术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而篆刻艺术本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治印材料的多元化使印章的尺寸越来越大,印章的风格日趋奔放,个性化越来越强。例如陶印,因为材料的关系,陶印的刻制和制作较之前的印章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篆刻艺术的标识化是新时代篆刻艺术发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典型的代表。篆刻艺术的标识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印章的存续状态和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印章从书斋和展厅中走出来,走进生活和大众视野,传播于机关、学校社团、会场、公园,甚至是重要的国际交流场所。

标识印保留了传统印章中实用性的一面,同时兼具艺术性以及视觉传达的特性和宣传推广功能,既庄重,又鲜明实用。近年来,在国家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起到了表现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识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全球首发式上的“治国理政”标识。

3.篆刻艺术形式构成的重组是使篆刻艺术从平面走向立体再到空间构成的视觉维度的重建。让印章欣赏从以往只停留在平面印拓上拓展到印材、印纽、空间的装置,这是对印章主客体审美的颠覆。

二、构建新时代篆刻艺术的理论体系

中国篆刻理论体系是中国篆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代的篆刻理论体系是不同的,构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篆刻理论体系是当代篆刻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第一,“印宗秦汉”与传统观念的理论构建。

中国古代篆刻理论由“印宗汉晋”到兼重先秦古玺和唐、宋、元印章的“印宗秦汉”,其演变轨迹是清晰的,篆刻艺术与其他学科一样,也面临着什么是传统、如何继承传统等一系列关于传统问题的反思。

探讨新时代语境下的篆刻传统观念,在牢固树立“印宗秦汉”思想的基础上,如何建立新时代的“印宗秦汉”观,如何对传统的“印宗秦汉”观念作出更加精细的阐发和修正,进一步对秦汉印章的审美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以满足新时代篆刻艺术的传统架构,是新时代篆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二,“尚古”思想与“复古”实践。

元明以降,“尚古”思想是中国古代篆刻理论体系的“纲常”。其中,对“古”的概念模糊、条理的混乱,对“尚古”思想的不确定,“古”与“新”的关系、“拟古”与“化古”等一系列问题,是新时代篆刻理论研究无法绕开的课题。从赵孟頫的“质朴”到吾衍倡导汉印,崇古、复古成为根植人心的“传统”。如何从中国古代篆刻理论中挖掘和领会其复古内涵,避免盲目复古,师古而不泥古,在新时代的篆刻创作中发挥作用,是新时代中国篆刻理论研究、思考的重点之一。

第三,技艺传承,构建新时代篆刻技法理论体系。

自明代印材的推广,文人的持刀,明清篆刻技法与理论应运而生,强调印人的因素对技法的影响。明徐上达《印法参同》揭示了对“法”的思辨,阐释印之“法”理,抒写主体精神。为推进中国篆刻的国际化、全球化进程,需要梳理、钩沉、剖析,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新时代篆刻创作服务。

第四,“印从书出”“印外求印”,新时代篆刻拓展的方式与方法。

邓石如的“印从书出” 和赵之谦的“印外求印”是清代印学理论的两个高峰。又经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人的实践,成为继“印宗秦汉”思想之后贯穿印学理论的重要线索。新时代篆刻在“印外求印”的探索上空间很大,如石质印材之外的其他印材的开发利用、入印文字拓展、边款拓展、书体丰富性、作品的艺术性和原生态意味,等等。

第五,建构新时代篆刻理论研究方法体系。

1.理清脉络,确立方向,以宏观思考带动微观研究

宏观结构观念是当今印学理论研究者所忽视的部分。一般认为古代印学理论分“印学史”和“印论”两大块。印学史研究包括印人、印制、印谱、流派及不同时域因素等,印论研究包括印学论著、印谱序跋、款识文献、论印诗词四个方面。有了宏观架构,才会有微观研究。

2.建立印学理论研究文献库

印学研究起步较晚,各大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的文献聚集地,有关的文献相对匮乏,而学术网站收录的印学文献也是“缺斤少两”,所以建立纸质和电子文献库是缓解印学理论研究文献短缺的有效办法。

3.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究

解决问题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树立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基本功。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带着问号看书,另一种是运用比较法进行对比阅读,论文研究须满足两个“具有”:具有可持续性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4.从传统方法中汲取经验,获得新资料

目前,印学理论研究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应从实证研究、解释研究和批判研究三个方面加以思考。学会使用印学的三种描述:一是定性描述,二是定量描述,三是定性与定量混合描述。近年来,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为研究近代篆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构建新时代篆刻艺术的创作体系

篆刻艺术的创作体系一般是指篆刻艺术成为独立艺术以后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分别由以印学流派为代表的创作体系和以印学观念划分的体系所构成,二者相辅相成。

印学流派创作体系是以印学流派为主体构筑起的创作体系,以明代文彭为代表,其首先开创了中国印学史上第一个印学流派——吴门印派。其后丁敬、邓石如、吴昌硕、齐白石相继开创“浙派”“皖派”等不同的篆刻流派。

以印学观念划分的篆刻创作体系则是依据不同的印学理念为构筑主体。历史上先后形成了以“印宗秦汉”“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为宗法的创作体系。

客观地讲,新时期篆刻的印学理论在传承方面是有成绩的,但在理论的建树和创作方法论的生发方面是缺少的,不是没有,而是还来不及总结和归纳。

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适合自身艺术规律的创作体系呢?

第一,继承和巩固历史上传承下来的适应新时代的创作体系,并注重其发展。

第二,健全并构建新时代形成的具有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创作法度。

首先要健全新时期出现的新形式和新法度。

进入21世纪,中国篆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创作理念、风格、创作方法上,还是传播方式和材料使用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标识印”是新时期篆刻艺术发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典型的新形式。

其次要全面构建新时代篆刻艺术的创作体系。

构建新时代篆刻艺术的创作体系,一切都要从源头做起,诸如传统理论、传统创作风格和手法、参与人群的多元化,材料和入印文字的拓展,存在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科技化,文献资料的数字化,等等,其中记录和总结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创作体验和创作方法十分重要。

四、构建新时代篆刻艺术的教育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篆刻艺术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业缘传授,社会专业团体和业余团体的培训、私塾、拜师学艺式的传授;一种是血缘传授,家族中亲缘之间的传授;一种是国民教育体系传授。

在这三种教育传授模式中,最缺乏的,也是必须建立并健全的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篆刻学科的设立。目前只有部分高校设有书法篆刻专业,篆刻艺术独立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有,新时代篆刻艺术教育体系需要在巩固发展业缘和血缘传授方式的同时加强国民教育的传授。

五、构建新时代篆刻艺术的评价和价值体系

篆刻品评以“印品说”展开,品评标准是贯穿中国古代篆刻理论的重要线索,也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篆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印章美学的“巧拙之辩”,在元代赵孟頫的复古思想中有体现,而后篆刻理论都明确阐释了“巧”与“拙”的关系。“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范畴,兴于唐宋,深化于明清,其发展脉络构成了文学艺术批评史上的一条重要线索。此外,“雅”和“俗”审美范畴的形成与中国礼乐教化密不可分。

如何在中国古代篆刻理论中汲取和探讨新时代篆刻艺术的巧拙观和雅俗观,保障篆刻艺术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真情感的创作,融入时代强音、反映时代呼声、讴歌时代楷模,不仅是新时代篆刻创作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新时代篆刻评价的重要标准。

六、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拓展篆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让篆刻艺术在不脱离本体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多元发展的趋势;

2.注意篆刻艺术发展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利用;

3.将新时期篆刻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新理论、新方法论、新技法归纳总结,编撰成书;

4.定向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篆刻家,让篆刻艺术薪火相传;

5.巩固和发展目前教育系统中篆刻艺术学科;

6.亟待完善“金石篆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问题;

7.建立国家级印人和印章文献数据库。

新时代走向世界的中国篆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走向世界的中国篆刻艺术最核心的问题是让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使中国篆刻成为人类可以共识、共享、共赏的艺术。

一、新时代所取得的交流成果

第一,篆刻艺术走出国门展现了国家外交的中国形象、中国风采、中国特色。在新时代,篆刻艺术以国礼、文化标识等形式不断出现在国家重大外交活动中,不仅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蕴,更传递着中国注重国家尊严、诚信外交的价值观,并向世界展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形象和国家魅力。

第二,中国篆刻不断以印章标识出现在国际场合以及举办的一系列重要文化活动中,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

第三,在中外交流推广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中国篆刻艺术界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创新价值和展现时代精神的篆刻艺术展,这些展览展示方式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新时代走出国门应探索的问题和路径

应探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下篆刻艺术在对外举办展览和交流的可持续性不足,展览时间和地点过于临时和分散;其二,宣传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的交流机制。

交流途径:第一,改进展览展示方式,增强展览的连续性和持久性;第二,注重多种方式方法并用,尤其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宣传和推广方式;第三,新时代篆刻艺术走向世界还要加强对国外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根据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征,创作更多适合外国朋友认知和理解的篆刻作品。

新时代中国篆刻的美好愿景

一、新时代的篆刻艺术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金石之声

用篆刻艺术讴歌新时代的巨变,铸刻精神图谱,是中国篆刻的历史责任与担当,是从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开始做起。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时空中传承和发展篆刻艺术,用刻刀把信仰、情怀、担当铸刻在金石之上,传播立德守信、雄强开放的金石之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每一个印学团体、每一位篆刻家及篆刻爱好者都应加入传承和保护的行列,进行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中国篆刻在新时代根植于传统,守正创新,向多样化、包容性发展,筑就新时代的里程碑

坚持根植传统,守正创新,是对篆刻艺术发展规律的把握。

发挥篆刻组织结构多重性的特点,完善交叉互补的作用。

中国篆刻艺术借助新的科技手段,丰富展览展示方式和传播方式,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构建全新的交流体验模式,使篆刻艺术的展览和欣赏超越现有的思维结构和知识维度。

以“中国印”作为文化符号和现代标识的形式与世界构建共同语境,走出去,请进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共享。

三、新时代中国篆刻的设想和规划

1.立足艺术本体,理论与实践并举,引领时代风尚;

2.推进篆刻学的学科建设,普及民众认知;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印人及文献数据库;

4.守正创新,探索艺术规律;

5.迈出国门,搭建国际平台;

6.融入人民生活,拓展发展空间。

新时代为中国篆刻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国篆刻界将努力凝聚力量,讲好中国故事,铸响金石之声,为中华民族的伟业刊石树表。

2022-12-12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147.html 1 新时代中国篆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简版) 35,147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