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喜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作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个人应该如何维护健康?12月16日,在2023环球时报年会首设的“共同·共享·共筑”生命健康分论坛上,与会专家——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张一民,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健康素养,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健康素养,是指一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从10年前的8.8%提高到25.4%,这意味着每100个15~69岁的居民中,已经有25个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早在2016年举办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提升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我们要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精神,就需要充分认识健康素养的重要性。”李长宁开门见山。
李长宁介绍,健康的影响因素非常广泛,涉及方方面面,但专家们经过研究明确,在这些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里边,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其比例占到了60%。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健康素养与疾病发病率、死亡率、预期期望寿命都高度相关,对于促进健康、疾病防控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举例来讲,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慢病预防提出了‘3450’策略,就是说通过减少吸烟、不运动、不合理膳食这三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减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四种慢病的发生,并避免50%的死亡。本次疫情防控的经验也证实,公众能够理解、并能自觉配合防控,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健康生活方式,既保护了自己,也对整体的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提高健康素养对于人民少得病、晚得病和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提高生命质量都非常重要。”李长宁强调。
▶▶▶营养素养,是健康素养中不可忽视的组成
“民以食为天,健康素养当然重要,但作为健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素养同样不容忽视。在从吃饱到吃好的发展阶段,大家认识到贵一些、品质好一些、营养价值高一些的食物,是吃好的重要体现,但实际上,大众在吃好方面还存在着很多误区。”接过李长宁的话茬,马冠生教授的观点同样直截了当。
马冠生介绍,营养是生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免疫系统的物质基础。在这次新冠病毒流行的过程中,有些人很快就发病,有些人则得病比较晚,得病的人症状也不一样,这就跟每个人的自身免疫力密切相关。分析其中的营养因素不难发现,蛋白质、维C、维E、维A、铁等很多营养素不仅跟免疫力相关,有的还是免疫器官、免疫因子、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因此说,吃好能够保证人的健康,在抗病过程中,营养发挥着最重要、最基础的作用。
“吃好”才能保证健康,那到底怎么才能“吃好”呢?马冠生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强调要合理膳食、食物多样,要求每人每天至少吃12种食物,每周吃25种以上食物。
“实际上,健康就是每天一日三餐逐步吃出来的。如果大吃大喝,带来的就是对健康的损害。随着国家对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居民在政策放开后恐难以避免报复性地大吃大喝,这让人担忧。维护个人健康,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合理膳食的知识,更需要我们把营养素养落实到实际生活当中。特别是对于孩子,应开展食育教育,让整个国民都能了解到,通过最普通的饮食也能增强体质,提高我们的健康水平。”马冠生强调。
▶▶▶运动促进健康,首先需要养成经常、坚持、规律性锻炼的生活方式
除了合理膳食,近些年来,吃动平衡、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也越来越流行。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在这一过程中,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但总的来说,从国家体育总局和卫健部门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家的健康意识提高了,但实际的健康行为跟认识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锻炼,调查显示,有50%~60%的人意识到锻炼很重要,但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却相对不高。国家体育总局2020年公布的数据,我国7岁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仅为37%。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锻炼重要,但是多数人还没有形成经常、坚持、规律性锻炼的生活方式。”张一民介绍。
什么原因导致了人民群众在运动促进健康方面的认识和行动的较大落差呢?对此,张一民表示,问题的答案很复杂,因为不同的人群特点不一样。
“以在校学生为例,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99%以上的孩子都能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这是因为国家的推动、学校的支持、家长的配合以及孩子的积极参与凝聚了合力,才形成了这一人群稳定、系统的锻炼。对于中青年人群,因为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比较大,平时确实很难有太多规律性的时间来坚持运动,比如说每天坚持30分钟,所以可能只能在周末选择一定的时间去锻炼。除了个人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客观条件如场地设施建设、科学健身指导、大众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也都会影响大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张一民解释道。
▶▶▶多措并举,形成健康促进的合力
现实问题需要建设性的解题思路。对于进一步促进个人健康,各位专家也分别给出了建议。
李长宁认为,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精神,每一个人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就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我们从出生到老年,不同的生命阶段面临的问题不同,都有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健康素养。”李长宁建议,大家首先要真正树立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和科学健康观念,努力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其次,要注意把健康知识转化为行为,做到知行合一。第三,每个人都要做健康的宣传员,除了自己学习知识、养成健康的习惯之外,还要通过动员、影响周围的人关注健康,使他们也树立合理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以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健康中国”的目标。
马冠生介绍,关于营养膳食和健康的关系,其实学界已经作出了诸多的研究,如何把科研结果转化成人们所能听得懂、用得着的知识场景,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加强科普宣传。同时,要把国家的相关行动计划如“健康中国行动”的合理膳食专项行动真正落实到底,需要的是个人和政府、企业、科研界、科普界的共同努力。
从体育促进健康的角度,张一民也谈了自己的期待。他说,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今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都对运动促进健康作出了很好的顶层设计。下一步,学校、企业、社区等,应根据相关的法规内容建设好社会环境,保障居民健身的场所。在场地设施建好以后,除了国家层面的全民健身运动,各地区甚至社区也应经常举办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并参与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