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教育在线

全国政协委员、眼科专家王宁利: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21日   第 09 版)

本报记者 张惠娟 实习生 李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日前,本刊特别邀约全国政协委员、眼科医生王宁利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实践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王宁利委员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家,近年的多次两会上,他基于大量科研成果为青少年眼健康建言献策。

——编者

采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眼科医生王宁利时,他正在同仁医院给病人看病。学生助理检查发现,病人眼睛的各项指征还好,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但病人摇头表示,自己眼睛干涩、头痛难受,非常痛苦。“别着急,我们继续!”王宁利委员一边和若春风地与病人交流,一边嘱咐学生“听病人的,继续追查!”他走到仪器边,亲自从多角度观察病人的眼睛,最终发现了病因。“好的医生其实就是一位临床科学家。要具有科学家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而病人的痛苦,就是我们的追踪方向。治病过程中要认真听取病人的主诉,不能放过任何线索。”

作为眼科医生,也是一位科技工作者,王宁利分享了自己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之后的感受。“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联动,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去设计培养模式,从而才能更好实现科技人才的发展。”

落实科技强国,核心是创新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挑战转化为机遇、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关键抓手是科技发展。”王宁利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落实科技强国,核心是提高创新力。“一个人有没有创新力,不只是说读了多少书,或者发表了多少文章,获得了多少成果,而是要能够在所在领域内产生冲击性影响。”王宁利以眼科为例具体解释道,“有什么问题阻碍了眼健康行动计划的落实?近视眼的防控存在的技术障碍是什么,它存在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我们在这方面要做一些原创性的工作。所以老科学家要不断学习,年轻人除了掌握知识以外,也要会进行学科交叉思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需要先接受三年理工科大学的学习,之后再进入到医学学习,从而实现融会贯通、学科交叉。”

在王宁利看来,科技发展,分为发现和发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发现浮力。而在发现的基础上,力学的三大定律帮助实现技术的突破,就是从发现走向了发明。过去的发现靠灵感、吃苦、机遇,但是现在,靠偶然性进行新发现的概率越来越低,主要靠技术的突破。”他表示,发现促进发明的诞生,发明又可以带来新的技术突破,实现良性循环。屠呦呦通过解决青蒿素提取的技术难题,向全球积极推广应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疟疾防治、佑护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大科学家,但是大科学家都是从小科学家做起的,所以我们要有科技人才发展的土壤,要打破同质化的培养模式,通过多元化的路径培养创新人才。”王宁利说。

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幼儿园抓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对此,王宁利深有感触,“科技的载体是人才,我们国家的科技人才数量在世界名列前茅、科研创新能力也进入全球前列,这是让我们感到兴奋的。”

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从国家布局上来看,要从幼儿园开始。“我们现在夸奖幼儿园孩子厉害,说是能背唐诗三百首、圆周率背到小数点后30位,这都不是创新。”在王宁利看来,这是拔苗助长。王宁利强调,“一定要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

在中小学阶段,要打好基础。但并不是把大学的部分课程提前到中小学,那是层层加码,带来的结果是龋齿、脊柱侧弯、精神障碍、近视眼的比例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应重在对人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灌输。

在大学阶段,更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应该以科学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多一些讨论。“我们的课堂要鼓励提问,让孩子们敢举手,敢提问,甚至提出荒诞的问题。”王宁利强调说。

到了研究生阶段,要能够独立承担课题。寻找问题,从而凝练成科学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说。“因为医生的职责是看病救人,在看病的过程中可能对现在的药物、技术、器械感到不满意,从而把这些凝练成科学问题。之后通过临床和基础结合、医工结合,促进我们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的发展。”王宁利表示,医生的临床工作中应该也能够造就很多临床科学家。

2022-12-21 张惠娟 李敏 全国政协委员、眼科专家王宁利: 1 1 人民政协报 content_35623.html 1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 35,623 /enpproperty-->